一、关于吴川郭氏始祖宗贤公的情况
吴川郭氏始祖宗贤公,生于明成化戊寅年(成化无戊寅年,应为天顺戊寅年,即1458年),祖居东莞县十五都图张家村堡塘厦村(今东莞市高埗镇塘厦村,该村始建于1454年,在东莞北王路立交桥附近,周边有草墩、宝莲等郭氏村庄),与父亲冠长公及兄宗惠、弟宗裔、宗祐、宗周迁至石龙县吉一二都(今化州市南盛镇等村),后冠长公与宗周回东莞原处居住,冠长公始娶蔡氏、续娶冼氏,合葬东莞福神江石碣(今东莞石碣镇石碣村。石碣在南宋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立村,在东莞环城东路边,距离高埗镇塘厦村约3公里)。宗贤公以岁贡特授琼州府儒学训导,卸任后居住吴川塘马凤凰岭(今吴川塘尾街道办高杨村委高屋村西南)。宗贤公在吴川娶万彭二氏生六子,分别为绍科公、联科公、辅科公、传科公、升科公、惠科公,万彭二氏故后合葬吴川塘尾街道办东海村委上塘村。宗贤公在化州娶黄陈二氏生子汝公,宗贤公故后与黄陈二氏葬高州市祥山镇上坡垌,因207国道高州段扩修,迁回化州南盛镇新屋村,即现在的佳城。
二、关于吴川郭氏始祖宗贤公裔孙往外迁徙的情况
●长房支绍科公,裔孙迁古吴川城里(今吴阳镇城里),有十一世朝英公谥武略置龙门协左营分府调海口营(营千总为正六品称武略骑尉)配张氏生元德、元文迁海口街住。现在还没有跟这支迁徙海口的支派联系上。
●二房联科公,裔孙迁古吴川城西门街,有十一世良信公迁廉州北海,即今北海市(应该是今北海地角镇及涠洲岛,有过电话联系)。这支派人讲白话。
●三房辅科公,裔孙迁吴阳芷寮及谢村,有十一世君智迁今黄坡蛇地,后来迁到黄坡枚陈村。(可能民国前也有人迁居香港及海外,但不详)。
●四房传科公,裔孙迁振文竹桥村,有十一世亚陈和三个儿子存仁、存义、存礼迁廉州禁山村,今振文竹桥无郭氏。今禁山村郭氏人口不多,但周边的插龙等村很多,最多集中在合浦闸口镇,人口过万,现在在曲樟镇建祠堂,为郭刘保公祠,是福建上杭郭刘保公。上杭郭氏族谱记载:郭氏始祖福安公生于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九世五十学士生四子分别是庆溥、宣义、刘保、寿溥,刘保公是福安公的十世裔孙,只有二百几年的差距,是宋末人,但实际上合浦县的郭氏始祖是明末人,是亚陈公的可能性大。现在的合浦没有记载存仁、存义、存礼,改为了孟仁、孟义、孟礼。后来还生有孟智、孟信、孟和三人,这个支派共计有孟仁、孟义、孟礼、孟智、孟信、孟和六子。合浦郭氏族谱记载:孟义孙世基又名郭显,生于康熙四十年(1702)年,可见始祖是明清交替时的人。在合浦县乾江镇还有很多郭李氏,是清初郭氏收养吴川北三都(今振文一带)的李春华后,子孙改复姓郭李,郭李氏族谱记为一世太祖心朗公,李心朗原名李春华,为其生父自广东吴川来合浦菅埇居住时所生,出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故于雍正七年(1729年)。传承至今至少已有十三代郭李氏后人。由此可见振文的郭氏与李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支派人在合浦县城附近的郭氏讲合浦白话,在闸口镇及周边的郭氏是合浦白话和涯话同讲。
●五房升科公,裔孙迁振文镇大桥村委上郭屋村。没有裔孙外迁的记载。
●六房惠科公,裔孙迁振文镇郭屋塘尾村。有五世芳刚公(明代,约450多年前)迁石城南蛇塘(今廉江市新民镇新塘村),芳刚公后代因为不知道芳刚原名,嘉庆丁卯年(即1807年)立芳刚子应试公(又名文敏)为雷阳太祖,墓在廉江石城镇郭仔村,有碑文。道光戊子年(即1828年)后改立子隆公为雷州半岛郭氏的始祖,子隆公墓在廉江市新民镇新塘村,其族谱载由吴川迁去,兄长在吴川。子隆公(即芳刚公)裔孙分布在廉江、遂溪、麻章、雷州等地,人口超过二万,这支派人在廉江的讲廉江白话,在遂溪、麻章、雷州的讲雷州话。有九世忠贞公配王氏生子瀚清孙五人、捷芳公配陈氏生子瀚邦孙五人,俱迁海南临高县槟检市那乐村。现在槟检市那乐村找不到,但根据考证,应该是临高加来镇加来农村附近的兰兴等几个村庄,有数千人口,这支派人讲临高土话。十世尔英公迁江平,即现在的广西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贵明村六组,这支人口不多,讲防城港白话。十一世廷桂之子成芝、成进迁红花,即现在的广西防城港市光坡镇红沙村企沙镇大浜村,这支派人讲防城港白话。十一世廷玑、廷振迁雷州,即现在的雷州市客路镇上塘村、和奠村、新村和麻章区湖光镇交椅岭村,这支派人讲雷州话。
●七房汝公,生嘉靖甲子年(1564年),应为弘治甲子(1504年)配李氏合葬化州塘心岭。有五世登文,生一子同妻子往琼州住。五世登荣配何氏,生二子文英、文风,同往琼州府住。经过考证,应该是在海南省昌江县大风村及耐村一带开基,然后发展到昌江县及东方市各地,人口超过一万。这支派人讲村话,村话又称哥隆话、琼山土话,主要分布在昌江昌化镇、东方三家镇、琼山羊山地区和海口市西郊等地,是海南省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方言。
2017.3.28
汇聚八闽郭氏宗亲,欢迎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