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园景人
微信ID:xyzwin
本文已获得授权
大师介绍
朱育帆
朱育帆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第一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中国园林》编委会委员。朱育帆教授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独特的体会与感悟。其设计作品在具备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更兼具国际宏观视野。其实践项目多次获得IFLA(国际景观建筑师联盟)及ASLA(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奖项。代表作有北京香山81号院、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基地纪念园、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等。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师的9个代表性作品。
龙湖 · 睿城
睿城——“三溪九院”让泉声带你回家
【项目信息】
项目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大东门
项目总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
景观面积:7.3万平方米
建成时间:别墅及洋房2009年
高层、临街商业2010年
场地与文脉
睿城是龙湖大学城1号作品,正对重庆大学东大门,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诸多高等学府环绕四周,学院气息浓厚,人文资源得天独厚。早在大学成立之前,重庆地区的书院教育曾经极为兴盛,这种古老的书院体系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重庆很多著名的书院多集中在沙坪坝区,即现在的大学城所在地,因此本项目场地背景具有厚重文化底蕴,且虎溪河恰好从社区流淌而过,将自然与人文在此相融。现代中式手法尝试。
睿城是龙湖历史上第一次挑战“中式”,如何诠释“中式”,如何融入“渝味”,贴近当地客户,是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案强调“新中式”到“新渝味”的地域特色,以及“文气”特征。设计注重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与重庆书院文化背景,强调“合院”排布的新居住形式所形成的院落景观,同时通过连续景观水系的营造,形成“让泉声带你回家”的基本构思,最终构建出“三溪九院”的整体景观环境。
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达成最为理想化、更为人情化的互动关系,强调和突出学院意象、人文气息;用多数人内心长存的书香风景和朴实的生活场景、亲切浓郁的人情、传统的人文勾起回忆。
对龙湖原有的“五重景观”手法进行提炼,不再一味强调植物的层次和丰茂,而是简化层次,梳理植物品种,强调空间的起承转合、序列变化,同时适量引入景墙、水景、景石、印章等中式元素,强化楼盘风格,从而使得“渝味中式景观”真正落地。
市场反响
整个产品本身非常优秀,从理念,到空间,再到小品细节都非常精彩,只是初开放时与客户的固有印象及相互的匹配度有些偏差,首先客户群的定位有出入,大部分客户来自大学城周边郊县,他们对学院抽象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同时,很多客户已经习惯龙湖传统的生态为主的景观风格,并不喜欢硬景为主、植物层次简洁的中式风格,导致初开盘时客户对睿城的景观风格满意度不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睿城隽永的美越来越被市场和客户所喜爱和接受。所以睿城虽有美丽的误读,但更是龙湖一次勇敢成功的尝试。
【景观特色】
合院院落空间序列的解析:
设计方案将社区分为“三溪九院”,各院都有自己特殊的吉祥符号,所种植的植物也是各具特色。以抽象结合具象的方式,让吉祥文化和书院文化走入住区,走进居民心里,从而营造出祥和温馨且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
经过对院落空间的整体设计经营,让游园者获得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愉快和平静的不同的感官和行动体验。设计方法首先是对原有的空间环境进行视域分析,其次对空间的可视领域进行精心的控制,利用墙体、流水、植物等造园元素达到“欲扬先抑,起承转合”的多样化空间节奏。
香山81号院
项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路81号院
项目面积:2.7hm2
项目委托:北京雕刻时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方案及扩初设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学vs设计学研究中心
项目费用:350万人民币
首席设计师:朱育帆
项目负责人:朱育帆
项目组成员:石可、姚玉君、王丹、曹然、刘静、郭湧、张扬、李颖璇
设计时间:2005年3~8月
施工时间:2005年9月~2006年8月
建成时间:2006年8月
获奖情况:本项目获得2007年度美国景观建筑协会(ASLA)的住区景观设计大奖,是中国项目在这一全球最权威景观设计奖项的第一次获奖;同时被评为北京市2008年度优秀园林工程三等奖。
香山81号院(半山枫林Ⅱ),占地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坐落于香山半山腰,是个山地别墅项目,处于上风上水的西山龙脉线上之香山龙头宝位,坐北向南,背倚香山,面朝玉泉,南望旱河,其状犹如帝王端坐龙椅。
本案地处著名的香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优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香山地区辽金时期便已成为王公贵族游猎、休憩之地,金代为追求帝王豪华享受已经在西山地区修建了著名的“八大水院”。明清皇家园林鼎盛时期,香山更成为“三山五园”之首,成为达官显贵和文人骚客聚集之地,从而奠定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案交通非常便利,主要交通道路为五环路,旱河路和香山路。出门500米就到西北五环路香泉环岛。随着五环路的全线贯通和免交过路费的开始,该地区距中关村高科技园区、CBD核心区、机场、长安街的通达速度有了质的飞跃,10分钟便可抵达颐和园和北大等泛高教园区, 25分钟可由五环路抵达首都机场,可满足在不同区域工作的业主工作、出行需要。本项目位于城市与景区之间,既可以观香山与玉泉山之美,体味“三山五园”四时与晨暮之韵味,又可伸手触动城市的灵动与华采,享受都市五色生活的妩媚与丰饶,随时让你处于贵族领地的最前沿。
香山81号院(半山枫林Ⅱ)定位为:半山私人别馆。它是“一个只对少数人开放的圈子”,一个“少数人的交际场”,它不仅仅是第一居所,更是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社交圈的私人交际场,是一件更高层次的奢侈品。它是一个只为少数人享有的小圈子,一个外人绝难涉入也难以想象的圈子。这也正是本案流露的特别气质。
本案依山而建,和香山山势自成一体。由北京清华建筑规划设计院著名园林景观设计师量身定制的“新诗意山居”,诗意是一种境界,诗意是一种精神,山居又是诗意最好的空间载体,诗意山居是山居理想的最高境界。
在祖先传承于我们并使我们受用无尽的丰厚的山居文化遗产中,以唐代大文豪李翱对山居理想总结最为凝炼,在一次郊游灵鹫寺时他有感而发,写下“凡山居以怪石竒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視逺為幽,自江之南而多好山居之所,翺之對者七焉,皆天下山居之尤者也”,后人遂称之为“山居七胜”。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士大夫精神实质与本案欧派贵族的显性基调交融,折射出目标客群的复杂面貌。社区内共享空间的景观结构是清晰的,基本成两纵一横的景观骨架。横以大型浅水湖为轴,取风生水起、财富聚集之意念。湖岸经著名堪舆师专门建议,植百龄老树以镇风水。纵以观景平台及鉴池为轴。园内遍植花木竹草,坡台水流独具意趣。“仰山迫”,“一潭天”,“引泉间”,“天木霖”,“薰香径”,“卉莳谷”,“静远想”七景错落其间,“视远”的理念则贯穿其中,景,贵不在多,而在得体。
一入大门即为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两旁植以数十株名贵大树。沿围墙内侧则栽种上百株高大杨树,各栋楼前道路旁更遍植枫树,令宝宅掩隐林间,私密持重如蔽福荫,更与香山浑然一体,呈现百年生机之气象。
建筑为以自然原创为重要特征的赖特建筑风格,以低调的建筑品格表达至上的居住境界,宽大的坡顶屋檐,简洁的线条令建筑低缓舒展,呈现出朴素而厚重的官宅气象。外立全部采用赭石色陶土面砖,低调粗朴的自然材质将宅邸完美融合在林木山色之中,实现“天地宅人”合而为一的居住理想。
五矿万科如园
如园,取自“圆明园长春园。如园是长春园五大园区之首。是乾隆仿照自江南四大名园中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瞻园修建的。清朝乾隆皇帝起名如园,意为:此园如同瞻园。
如园的建筑立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三段式,大屋顶、屋身和基座,而这当中最为精华、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特质的则是坡屋顶。《诗经》有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园的屋顶正是由中国古建中的重檐顶提炼而来。其坡度平缓,上檐坡度18度,下檐坡度12度;出檐深远,出挑墙面1.4米;上檐直线与曲线巧妙结合,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在功能上增大了10层的采光面积,利于排水,外观上更为轻盈。
如园的园林以“寻找合院的记忆,打造新中式、新京味景观,遵循中国传统院落回归自然的三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营造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大院文化氛围。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精髓,为南北两区敬献专属于如园的16个幸福院落——春夏秋冬、梅兰竹菊、棋琴书画、风华雪月。
万科前海企业公馆
“可持续设计”已经逐渐成为当代设计领域无法回避的关键词。如何通过保护、设计、建造和管理可持续的风景园林,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是当代风景园林学亟待探索的重要领域。
深圳前海企业公馆项目景观,阐述了可持续设计理念在落地过程中的境遇,并以小见大,对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可持续设计实践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前海深港合作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半岛西部,占地总面积约1500hm2,原是一片围海造田形成的不毛之地。后因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被视为未来大珠三角的“曼哈顿”,自2009 。2010 年,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对其进行了概念规划,他将前海作为复杂的生态景观体系,通过5 条结合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水利基础设施和部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机“线性滨水走廊”,组织和构架了前海片区的开发。2013 年,政府决定把合作区内位于两条滨水走廊之间、总面积约11.5hm2 的地块作为前海开发的启动区域,作为首批入驻前海的企业进行办公、展示和会晤的企业园区。
该项目被命名为“梦想小镇”——前海企业公馆。该项目采取BOT 模式开发建设,开发商获得了该地块为期8 年的建设、经营、维护和使用权。无疑,前海企业公馆将会是一个极富中国快速发展特色的临时性项目。根据项目开发计划,面积约为1.2hm2 的一期展示区必须在2013 年12 月7 日建成开放,从设计到建成只有不到5 个月的时限,这无论对于设计还是建造本身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前海企业公馆项目总占地面积约9万平米,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6万平米,项目容积率约为0.6。整个项目分为特区馆区和企业公馆区,包含一座约为1万平米的特区馆、36栋建面积约200-1600平米不等的企业公馆、一座约3300平米的商务中心、约3000平米的商业配套以及约6000平米的半地下停车场。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项目名称: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设计类别:植物园、后工业景观改造
项目地点:中国 上海
总设计师:朱育帆
设计组成员:姚玉君、孟凡玉、王丹、张振威、冯纾妮、孟瑶、孙天正、严志国、翟薇薇、郭畅、孙建宇、齐羚、杨展展、崔庆伟、张隽岑、龚沁春、常钰琳、田锦、董顺芳、孙珊
摄影:陈尧
设计时间:2007—2010 年
建成时间:2010 年
用地面积:4.3公顷
施工图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育帆工作室
合作单位:北京中元工程设计顾问公司开发商
委托人:上海辰山植物园
设计材料:锈蚀钢板、毛石、碎石、金锈岩等
材料厂商:北京中奥雕塑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项目造价:2 800 万
获奖:2010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景观设计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提名,2012 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景观设计综合类荣誉奖
一个几近荒废的采石场,在经过超过6年的清理、规划和植被种植后,最终成为了一个特的多层次公园。
矿坑花园位于上海植物园西北角,通过绿环道路和辰山河边主路与整个植物园相连。辰山采石坑属人工采矿遗迹,由于20 世纪以来采石,南坡半座山头已被削去。为保护矿山遗迹,加快生态矿山,美化环境建设,结合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建设,这里被批准建设成为一个精致的、有特色的修复式花园。
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工业活动,采石业伴随着漫长的文明进程而发展,见证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掠夺和破坏。采石工业剥离表层植被,剧烈改变地形,造成水土流失、景观破坏和生境破碎化,是生态退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矿坑花园总体面积为4.3ha 左右,由高度不同的四层级构成:山体、台地、平台、深潭。其中,山体表面较平整无层次且风化相对严重,无明显纹理和凸凹,无裂纹,立面有直开的矩形通风口,显突兀。
在中国山水画和古典文学的审美启示下,该项目采取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东方自然山水文化以及中国的乌托邦思想。不同于西方"静观"的欣赏方式,东方传统更强调可观、可游的"进入"式山水体验。设计师在平台处设置一处"镜湖",倒影山体优美的曲线,从四周都可以观看,增大了观景视域。为了改造山体稍显枯燥的立面,倚山而建一个水塔,有效地调整了其节奏,并有泉水从山中流出,增加生趣。对应水塔,在镜湖另一侧坡地顶端设置望花台,可以在镜湖的水光中看一年四季山景变幻。
同时,在东侧山壁之上,开辟出一条山瀑,水从山顶一泻而下,与岩石撞击时带来美妙的水流声。呼应山瀑,援引中国古代"桃花源"(一种典型的隐逸思想,脱离俗世,隐入自然)的意境,顺序设置钢筒(利用悬崖的危险之势,模仿采石时的爆破之态,以倾倒之态势将游人引入栈道)——栈道(在行走之际观赏采石留下的山石皴纹,耳畔是山瀑的声响)——一线天(从采石残留的卷扬机坡道上开辟而来)这条惊险的游线,通过蜿蜒的浮桥(中间的平台可以让游人感受山水交映的美)进入山洞,穿过隧道便来到世外花园。这条游览路线,既精彩刺激又宁静怡人,各种自然之态均含纳其中。
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场地潜力(Capabilities)得到了充分表现。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Inaccessible)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
青海原子城纪念园
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位于海北西海镇东南角,占地约12公顷,工程包括纪念馆和纪念园两个部分。六十年代原子弹的自我研制成功在新中国强国之路上是一件具有绝对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如今建立这样一个基地,用于纪念为研究两弹技术做出巨大奉献的人们,纪念新中国自强之路上的这一丰功伟绩。
南京九间堂
南京九间堂别墅住区位于南京市南部将军山南麓康厚水库区域,场地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占地257公顷,由环绕面积达6公顷水库湖体的101栋滨水、临城或山居的独立别墅和1处会所组成。会所建筑位于康厚湖东南角,占地面积1480平米,建筑北临湖体,西部则拥有一片长条形密林山林,会所园林的主体位于山林地脚下和建筑西侧之间的平坦地区,面积约6500平米。
南京九间堂别墅试图成为实践和复兴东方传统自然山水住居理想的代表,这个预设的文化建筑和精神性的高度也使得景观设计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南京九间堂住区景观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集中的公共空间,会所园林是九间堂整体的文化精神的浓缩。于是在这里我们引入了独乐园的概念原型,逻辑上强调对保持独立自省人格的中国优秀人文精神的延续。显然,在南京九间堂会所园林中将仇英的画作直接翻版成为三维空间是具备足够的场地和图像条件的,但那也将同时使设计失去当代的意义,因此这里如何结合场地条件特征从图像到设计的解读是关键性的。
北京园博会创意展园
感来源:中国古代的流杯亭,“曲水流觞”。(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CBD现代艺术中心公园
作为西北区块最大最重要的城市集中绿地, 同时位于商务东西街城市绿带和宽50m、长达1km 的南北向的都市绿廊的交汇点上,中心公园在CBD 的开放空间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艺术的基本功能定位使中心公园具备了明确的风格导向, 公园空间中艺术氛围的营造也变得异常关键。现代艺术在室外环境体现的主要媒介是通过安置雕塑的方式, 某种意义上讲中心公园就是这些雕塑艺术品的户外展场。
中心公园的艺术性主要从两个途径体现,一个是提供安置雕塑的固定展位, 通过雕塑的感染力形成具有艺术气息的场所感。设计中我们在公园南北区设置了14 处固定的雕塑展位, 固定雕塑除南区西南的“ 艺剧场”集中布局之外, 均散置于不同的小空间中, 它们都将成为各自所在空间的艺术灵魂。根据北京CBD管委会的计划这些展位将相继安置国际雕塑大师的原创性作品, 我们根据具体场地条件的不同提出所安放雕塑体量材质的限定性要求。另外一个途径是景观设计中的艺术化处理。通常来讲雕塑家容易与设置场地设计中2种类型的设计师产生矛盾冲突, 一个是建筑师,一个就是风景园林师, 这从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笔录中不难体会, 其实归根结底, 双方就谁是空间的主角问题各执一词。但是, 在中心公园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我们制定并明确了公园景观设计的“ 基调”理念, 作为现代雕塑的展场,景观设计的角色是形成整体性基调, 是在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烘托雕塑, 而不是喧宾夺主。这种态度体现为设计中淡定、平和、清晰的表达,如基本材质的一体化选择, 构筑物形体与山体地形塑造之间的呼应等。同时, 我们对空间中的一些景观细节作了艺术化倾向的设计尝试。如以太广场“ 水舞台”背景墙———“ 乐墙”, 这一工艺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流动墙体②, 南主入口的“ 琴键台阶”(PianoSteps) 和石条带“ 升起的”(Ris ing)以及北区北入口的斜墙“ 倚”(Lying)和半山入口的雕塑门“转置”(Transpose)等, 这些力求得体的细部设计提升了各自所在场地的空间品格, 使之具有特殊的艺术气质。
北京CBD 现代艺术中心公园尽管身居尘世要闹之中, 一个各色建筑尽情夸张表现的舞台之中, 甚至要直面“ 全北京向上看”这样极致的商业环境, 但仍旧以安然平静的方式置身其间, 同时保持了自身独有的风度和气质, 一种无法被忽视的气质, 一种似乎可以和任一潮流风格和谐共生的气质, 这, 正代表了设计者的设计态度。
来源:文章转载于园景人,作者重新编辑整理
编辑:谭王冰
审稿:袁星雅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并加入QQ群共同交流:4711521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