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精彩不再错过
3月18日,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委农工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乡村规划建设》杂志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当代田园乡村建设”研讨会在昆山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代表,乡村规划建设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江苏省设计大师、江苏省市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领导和镇村基层代表1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呼吁凝聚专业和社会共识,通过政府部门、专业学者和基层的协同努力,共同推动当代田园乡村建设的务实行动。全体与会代表签署了倡议书。
崔愷院士、王建国院士分别结合近年来的乡村研究和设计实践,作题为《关注乡建中的文化要素》、《在地性场所营造——镇村环境改造提升的设计策略》的学术报告。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刘大威副厅长介绍“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江苏实践”并发布“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倡议书。,肯定倡议主张;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
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
会议达成共识:“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当代田园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主体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也需要政府、社会、学界在这一过程中的联合引导推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乡村发展,倡议业界同仁秉持专业理想,共担历史责任,顺应时代要求,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发扬工匠精神,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空间品质,接续田园梦想,通过务实行动使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逐步得到更多的认识和认同,将我们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使之成为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魅力空间,现代桃源!
会议现场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部分与会专家合影
附: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倡议书
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倡议书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寄托着乡愁,凝聚着记忆。但在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面临着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化和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和破坏等严峻挑战。为此,,“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求“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代乡村已不仅被认为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还兼具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愁乡土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不少人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趋势在今日之中国正逐渐显现。正因如此,需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科学引导当代乡村的理性建设,促进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提升乡村内生活力,实现乡村的发展与复兴。
江苏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先发地区之一,“十二五”期间,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江苏组织实施了“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并取得积极成效。到2016年底,江苏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7.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三分之二,即将进入城镇化稳定发展期,也即将迈入重塑城乡关系、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阶段。在此,我们迫切地希望凝聚共识,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渐进改善、多元参与的方式,营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当代田园乡村,保护乡村聚落与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和谐关系,保护乡村传统肌理与乡土文化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
为此,我们倡议开展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行动。当代田园乡村建设既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螺旋上升后的回归,也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融合,更是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探索。当代田园乡村建设实践应着重关注:
尊重乡村实际。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尊重乡村传统空间肌理,尊重乡村风土人情,尊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以互动式参与的方式,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增强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立足现实改善。尊重乡村个性、发展条件与潜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居环境改善。以分类施策、渐进改善、有机更新的方式,对一般村庄着重通过环境整治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对有特色的村庄着重突出风貌塑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凸显乡村美景和田园风光;对重点发展的村庄着重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增强村庄发展动力和活力。
传承乡土文化。学习借鉴传统乡村营建智慧,保护乡村传统空间肌理和传统建筑,传承乡土文化传统,保存乡村景观格局。以“轻介入、微改善”的本土设计理念,重塑“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关系,促进承载乡愁记忆、富有传统意境、充满桃源意趣的当代田园乡村的形成。
体现当代追求。农房设计和建设既要体现乡土性和地方特征,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宜居要求,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适宜绿色技术在农房中的应用,引导农民增强对农房抗震和质量安全的认识。顺应当代农村家庭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运行管理,使得乡村供水有保障、污水有处理、交通可通达、互联网可快速联通,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激发乡村活力。通过当代田园乡村的营建和物质空间的持续改善,联动促进现代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结合“互联网+”和“全域旅游”的推进,推动乡村特色品牌和特色产品的同步塑造与开发。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乡村新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社会资源向乡村回流,助推乡村复兴。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当代田园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主体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也需要政府、社会、学界在这一过程中的联合引导推动。在此,我们呼吁当代规划建设者共同努力,服务乡村、服务农民,扬弃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定势,积极融入乡村、深刻理解农民并向传统致敬,我们倡议建设主管部门、规划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田园乡村规划建设实践,倡议规划师、建筑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乡村规划建设,在致力营建当代田园乡村的实践中,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和专业追求,支持帮助广大村民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住建部专栏
住建部督查组汇报五地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宁波、哈尔滨以及海南城市设计工作获住建部首肯!
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
住建部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专项治理五年行动
城市双修按下宜居城市建设工作的快进键
关注
听游庆仲委员如何化解城市群交通规划问题
赖明:创新规划思路 关注城市“内质”
许进: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土地,并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沈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三个视角
单霁翔:加大执行力度 全面落实《故宫保护总体规划》
黄艳委员谈粤港澳大湾区
揭新民委员谈农村危房改造与无障碍环境建设
黄艳委员畅谈城市规划建设热点问题
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需要系统思维 整体规划
从31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看全国城市建设
,听听他们怎么说
重新认识城市规划重要地位 承担引领城市发展历史责任
?
论文征集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征文,5月31日截止
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征文,4月15日截止
“中规院杯”第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第十五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征文,6月30日截止
本文版权/使用权属中国城市规划网所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修改或其它方式使用本文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城市规划网:直接在微信公众号留言或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中国城市规划网
www.planning.org.cn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关注方法
①回文章顶部,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推荐)
②搜微信号planning_org或“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