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交大前身南洋公学为何突然由文科转向理工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896年,由盛宣怀筹备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在上海诞生。最初,南洋公学选址在上海老城厢高昌庙附近。1898年6月,南洋公学最终选定今日的徐家汇校区为永久校址。120年风风雨雨,今天的交大以理工教育闻名中外,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洋公学初创时期确定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端法政人才的文科类大学。
创办之初,以文立校

创办之初,文科类大学
甲午战争之后,盛宣怀意识到培养人才不能仅搞实用式的短期训练,还必须培养高层次科技与管理人才、,为此需要建立正规的基础教育体系和各式专业方向的高等学堂。
于是在1895年,盛宣怀主持制定了一份颇具野心的“全国设学计划”,规划在全国各地捐建大学堂2所、小学堂23所、时中书院(类似于时务人才培训班)3所,准备创建的2所大学堂,分别设于天津、上海两地,称为北洋大学堂、南洋大学堂。而不久后建立的南洋公学其实就是盛宣怀“全国设学计划”中所提出的“南洋大学堂”的雏形
盛宣怀,字杏荪(杏生、荇生)、幼勖,号补楼愚斋、次沂、止叟等,出生于江苏常州。
、实业家。其一生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公学最初几年的办学活动都服务于这个办学宗旨:1901年开设经济特科班,,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也多学习法政专业。
盛宣怀之如此设定办学宗旨,是希望在人才培养上与早一年创办的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北洋大学堂有所区别。,说明其在设学目标上已经突破仅为实业培养人才的局限,开始着眼于为国家广育法律、、外交、商务等各类人才。这是盛宣怀教育理念的一次转变与提升。
不过1902年底到1903年初,公学接连发生墨水瓶退学事件,致使公学办学方向发生重大转折。、外交、法律专业的设想,认为学生在学习这些科目时容易引发思想浮躁,,此后公学应“专重泰西实业与留学生”,尽量向学生灌输科学,少讲社会哲学。
“ 一年以前,。一位学生放了一瓶墨水在教授的座椅上,教授不注意一坐了上去,弄得全身墨迹。教授盛怒之下报告了校长,接着几个嫌 疑较大的学生被开除。这引起了学生会和学校当局之间的冲突,学生会方面还有许多教授支持。结果全体学生离开学校。”
                《新潮(Tides from The West)》蒋梦麟


 
实业救国,开设理科
唐文治1907年至1920年担任交通大学校长,掌校14年间,唐老校长主张“尚实”,强调道德培养,以塑造“第一等人才”为己任,广揽名师,首创工科,厚植基础,严谨治校。同时,唐文治提倡国文教育,砥砺学生品行,成就卓著,人才辈出,为交大建成全国著名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近代工科教育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
“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清末民初,崇尚实业及实业教育成为国内各种进步社会力量普遍认同的一种观念,唐文治便是其中一位持尚实观念,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深受儒家士子经世思想的浸润,加上外务部、商部等实务部门的任职经历,唐文治体察到要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必须向先进的西方学习,兴办农、工、商诸实业,而发展近代实业离不开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更离不开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兴办传授科技的学校也就显得十分紧迫。他在停科举、,“天下之才,将尽出于学校……天下所仰赖者,非学生而谁赖?”(唐文治:《学校培养人才论》(1909年)。王桐荪、胡邦彦、冯俊森等选注:《唐文治文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他这里所言的学校,是指按照西方模式培养具备近代学识的新式学校,并非阐扬三纲五常、重义轻利以科举为旨归的学校教育;这里所指的学生,、外交法律、农工商诸业为知识对象的专业人才,并非仅仅讲究“修齐治平”的儒生。在商部任职期间,他极力推崇“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倡导广设西式学堂,学习西方科技以富国强兵,大力倡导在各地设立实业学堂。1903年商部成立伊始,唐文治便考虑到实业专才是振兴工商的根本,首先主持创办了京师高等实业学堂,设立化学、机器、电气、矿业四个专科,不到一年即建成校舍、各类实验室及实习工厂,规模为当时工程专科学校中少见,成为各地设立实业学堂的模范学校。    

    唐文治推崇实业救国,主张尚实教育,与他为官时两次出国考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首次出国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订立之后,清廷派专使户部侍郎那桐赴日,就义和团枪杀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道歉,唐文治随同出国。第二次是1902年,英国新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加冕典礼,清廷派载振为专使大臣赴英庆贺,唐文治也随使前往。到英国之后,又转赴法、比、美、日等国访问。两度出国的经历,、文化教育进行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对比我国落后的现状,唐文治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日本是由于师法英国和德国,竭力整理海陆军及工商事宜,出现了国富民强的中兴时期。考察了英国的教育之后,他非常赞赏牛津大学,认为“名儒名相都出其中”。由此,他深感中国要振兴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要大办自己的民族工业,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而培养专才就要大兴新式教育事业。    
     求实学的教育思想在唐文治为官期间就已经开始萌发,真正付之于实践是在任职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期间。1908年,他为学校制定的教育宗旨中提出:“本学堂分设高等学科,造就专门人才,尤以学成致用,振兴中国实业为宗旨”,明确要培养造就学以致用的实业人才。
     唐文治要求在校生学习期间踏实刻苦地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走上社会以后,仍然要以同样的精神去务实业,去发展民族工业,做些实际的工作。在当时的校园内,一面催人奋进的校旗飘扬在学校上空,一首令人激昂向上的校歌时时回荡在学生心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交大学子以求实务实的精神努力拼搏,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校旗上,一只雄姿焕发的猛狮,前脚踏着地球,目光炯炯,傲视远方。这幅雄狮脚踏地球图,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实业必将振兴,国力终会由衰转强,到那时中国犹如睡狮已醒来,崛起在世界之林。校旗时刻召唤着青年学子要树立振兴中华的宏大志向。配合校旗的是一首振奋人心的校歌,歌词写道:“醒狮起,搏大地,壮哉吾校旗,愿吾师生全体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便是光辉吾校旗。” “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集中体现了唐文治的尚实办学思想,也成为历代交大人孜孜以求的座右铭。 
被称为“东方MIT”
“东方MIT”之美誉是交大敢为人先、善于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经验的凝结。20年代初改组交通大学后,学校继续秉承前人向西方学习的做法,甚至打算与欧美部分大学建立直接沟通交流的机制,以达到追赶世界大学教育潮流的目的。叶恭绰在合组交通大学时就提出管理要师法欧美,设备要参酌中西,这样,“彼之秘密我得窥见,彼之失败我未身尝,倘以最新最后之方法,猛晋追求,未必无同趋一轨之日”。从中可见渴望学习并追赶西方先进大学的热情。
本文部分摘编自《三个世纪的跨越 ——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