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今天沪上教育界大咖汇聚上师大 讨论的事都和教师息息相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当今的时代需要怎样的课堂?怎样的教师?面对教育新常态,教师该如何适应?


在今天举行的第四届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工作会议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上,来自市教委相关处室领导、沪上多个区的教育局“掌门人”、中小学一线校长、特级教师等沪上教育界大咖齐聚上海师范大学,就“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小编第一时间为各位奉上专家的精彩观点干货。



好学校和好学生需要重新定义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尹后庆:

目前,我们已经到了“新质量时代”,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需要更关注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我们需要认识到:尽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重要,但是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今天面临这样一个形势,即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偏差,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总是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其实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好学校和好学生,并不是分数高的就是好的。


现在我们强调的核心素养正是体现了“新质量时代”的价值观,聚焦核心素养,所追求的就是适应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就是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一生的幸福而奠基的。


那么,在“新质量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


今天的课堂应该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场域,它是思考、发现、探究以及认知建构的地方。一个有效的课堂,它的学习内容也不应再局限于经典的教材。


在市西中学,有个思维广场,高一年级三个创新班的近百名学生每周二下午准时来到这里,、历史、地理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按自己的兴趣、需求、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这样的创新学习方式正是为中小学教学组织方式和课堂面貌带来巨大改变,也是“新质量时代”课堂的一个缩影。


同样,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与标准答案,而应更关注包括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的情况等。


学科知识是原料,教育学是调料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周彬:

去年,人大附中一则选聘教师公示引发社会热议,学校选聘的新入职教师中,没有一位是来自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清一色的相关专业学科名校硕博,“海归”比比皆是。


这件事给所有师范类院校敲响了警钟,如今,培养老师,还是师范类院校的事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究竟一个好老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有些学生去学校实习,实习一段时间后,我去问校长的反馈,校长会告诉我,学生确实不错,水平也挺高的,但似乎就是上不好课。我再去问学生,为什么上不好课,学生告诉我,他们管不住这些孩子。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走上讲台,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同样重要。总结下来,有这样四点不可或缺:


教师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和气场

教师的学科能力,是知识广度和思维深度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经验积累和技能习得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理念养成和信仰形成


那么,如今师范大学的课堂课程能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这片天?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硕士复试增加了专业学科测试。我们发现,在数学教育学科复试中增加了高数科目后,有些学生参加完高数考试后直接放弃了面试,而这些学生的之前考研成绩都不错。


我们始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学科知识是原料,教育学是调料,两者结合才能成一道菜。


学科知识是教师学术起点,虽然起点不决定水平,但决定一个教师的层级。在华东师范大学,我们强调的师范生培养前提就是他的学科知识基础。


最后,我还要送教师们三句话:


第一,没有生活质量,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管不好一个班,就教不好一个班


第二,没有系统的教育心理理论,就不可能实现经验更新与理念系统构建


第三,行业是靠技术的进步,而不是靠基层一线员工的爱心与奉献来推进的



好教师=观察者+记录员+分析师+引导人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 徐红: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我们强调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记录员、分析师、引导人这四者结合。比如,两个孩子同样考了100分,一个好老师就要看出两个100分背后的不同,或许一个孩子是每天熬夜加班加点得来的,一个孩子是天赋使然。所以,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去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到底在哪里,从而给予每个孩子最好的引导和帮助。


我们的教师会通过学校平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记录,我们的老师有一项寒暑假作业,那就是写“与众不同案例集”,比如一个学生上课爱说话,老师不应想当然觉得这是学生行为规范没做好,而是应该换个思路去观察,可能他具备批判思维的潜能。


学校每隔两年会对学生进行视频记录,记录下他们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过程中的身形变化、心理变化以及他们的成长。


比如,我们有个毕业生王可达,从小就具有绘画天赋。在学校举行的“达人秀”比赛中,他不仅会做PPT,而且又多又好,成为当年的PPT达人。


考虑到他的视觉艺术天赋,他在初一的“特需课表”上,周一下午英语的拓展课时间被“置换”成平面设计课,周五的社团活动内容也变成了电子杂志设计。进入初中,他享有学校苹果工作室自主创意制作的机会。他开始与高中同学一起在工作室学习平面设计软件,学校还给了他创意设计科创楼一个层面的机会,并将实际图纸最终建造成样板。



注重师范生核心能力素养培养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主任 柯勤飞:

近年来,上师大对于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坚持“高起点选拔、高标准培养、高比例海外访学、高质量培养成效”。


为此,上师大提出了师范生的核心能力素养结构(SCIL)。所谓“SCIL”核心能力素养,其主要内容由“2S-4C-2I-1L”组成。“2S”即目标导向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Goal-oriented Self-learning,Self-development);“4C”即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e Solution , Effective Communication,Team Collaboration);“2I”即国际素养、信息素养(International Cultivation,Information Literacy); “1L”即领导力素养(Leadership)。


学校通过课程与教学重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核心能力素养培养落实到所有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同时通过加强实训和实习体系建设、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跨界培养等途径培养卓越教师。


关于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的精神,《上海师范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建立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中心,对接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搭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平台。组建多元化的教师教育队伍,吸纳具有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丰富经验的专家、教师或管理者参与培养过程,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争取市政府和市教委支持,尝试建构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联动”机制,加强附属学校建设,不断提高对城市基础教育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2016年5月25日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正式揭牌。今天,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举办专家委员会的聘任仪式和第一场学术论坛。


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受聘仪式




附:

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名单


  尹后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上海市特级教师

王伟娟  上海市特级教师

仇忠海  原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

卞松泉  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校长

方培君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卢家楣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叶佩玉  上海市特级教师

庄小凤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局长

刘京海  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

  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副处长

劳晓芸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规划处处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处长

何亚男  上海市特级教师

张志敏  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

张民选  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邵志勇  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局长

范以刚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处处长

恽敏霞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

洪晓琴  上海南西幼儿园园长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

姚晓红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局长

顾泠沅  原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

徐淀芳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研室主任

徐永初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校长

唐盛昌  原上海中学校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处长


  方培君

              


* 小编个人微信号:2432274540,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