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人,当行业遇冷时撒了个天大的谎言---所谓的“海绵城市”根本就是个骗局. 我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近年圈内热议的“海绵城市”课题,不是解决洪涝的根本。洪涝何止于城市,还有那些数不清被淹没的农村,那里几乎没有硬化,但是被淹的程度比城市更加严重!道理很简单,城里人有钱任性,都设管道把雨水排到农村去了,农村的土地喝水喝饱了,撑不下了只能任之“撑破肚皮”,结果会怎么样,不用说大家都懂的。
我们再说说最近武汉被淹的事情。車说,武汉前几年才刚刚投入千亿巨资改造整个城市管网,一场暴雨之后,效果怎么样?众多媒体和群众把矛头纷纷指向武汉政府,这种情况下想不被迫腐败都难啊!我想,武汉政府的领导只要抽过这个工程一根香烟,睡觉都会提心吊胆。可谓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作为景观人也好,水利部门也罢,对于洪涝的研究,不要动不动只顾着去研究什么国外案例,拍几张破照片回来就觉得那是高大上。中国城市病态了那么多年,应该对症下药。药方因人而异,不要因为我们得了胃病,就去药店买个胃药,就想着百分百根治,那么我们还要医生干什么?武汉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处于长江的中游,而那里接入的长江支流又多,同样情形的还有江西的九江地段。上游的城市雨水都集中排放到长江,一到中游加上众多支流汇合到一起,想不被淹都难。 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
所以从历史水纹记录上看,每年大洪水的地方,长江中游的几个城市往往榜上有名,那就是:武汉、江西(九江)、湖南(岳阳) ,因为这几个地方地势相对低和平坦,只有长江流域大范围降雨,上游的城市排水以及支流排水汇集到一起,集中到长江上,水位一旦升高,这几个中游的城市雨水就没地方排出去,有可能还造成倒灌现象的发生,使整个城市被淹。
最近我在研究景观某“领军”人物的“大脚”革命,其理念有一定借鉴的地方,但并非全在理。大概自2013年开始,,举国欣起“海绵”城市的狂热,咋一听,贼"高端"!实际上就是将雨水储存起来,进行回收利用,与过去建筑上的中水系统概念没有多大的本质区别。
而实际上,解决城市的洪涝与干旱问题,其根源在哪里?多少人去考虑过?各家自扫门前“雨”,终究解决不了问题。洪涝问题必须从大局考虑问题,先有一个总体规划,至少有一个区域性的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需要从整个城市的地表竖向标高去总体把控雨水的平衡排放或者分布收集关系。
河道决堤、中下游水位升高、城市被淹。。。。等等病态问题的频发,究其原因,正是我们把一个城市的汇水都集中到了一个容器上,容得下吗?容不下就得“撑死”!我们把百万平方公里的雨水都汇集到长江去了,上游的城市是问题不大,但是你能保证中下游城市没有问题吗?我们都说洪水如猛兽,但是猛兽可以被人驯化,洪水至今却无人能驯化,这是我们景观人的悲哀,是天大的悲哀!
我们不妨再去探究类似海南那样的海岛城市,据有效记载,海南未出现过大的雨涝灾情,但是旱情无法避免。为什么?海南中部是山地,四周相对低平坦,也就是说海南基本的地形为中高四周低,不管你下多大的暴雨,雨水都往四周的海里面排,最多海平面就是升高几公分,淹不了几个地方。但正是像海南这样雨水都排放到大海去了,一旦酷暑长期不降雨就缺水。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没有可以供内陆城市借鉴的地方?有!那就是我们可以把一个城市的水网规划像城市交通路网规划一样,分内环、中环、外环。。。 参考这个城市的历史水纹资料去确定我们到底应该需要 规划多少条水网,多大容器的水网才可以解决城市的洪涝问题。同时多考虑结合一些透水路面去渗透涵养雨水,效果才会更加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