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正一道华北第一丛林 | 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东岳庙瞻岱门 / 蒋培铭建筑师钢笔画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不以单体建筑造型取胜,而以建筑群组关系及空间序列见长。位于北京朝阳门外大街北侧的东岳庙即为一座具有层层递进的丰富、严谨空间关系的庙宇。东岳庙为正一道(道教正一派)在中国华北地区的第一大丛林,为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道观之一(另一座为全真道的白云观)。


1931年绘制的东岳庙总平面图


今天造访过东岳庙的人们或许会对现庙门之外沿街的钟楼、鼓楼产生疑问,对隔朝阳门外大街与庙门正对的一座绿色琉璃牌楼萌生好奇心。殊不知,此处作为整个东岳庙空间序列的前导空间已与旧时迥异。在北京城城墙和城门楼仍存在的年代,这里另具一番景象。


民国时期殖边银行发行纸币上的东岳庙琉璃牌楼图案


旧时从明清北京内城东城垣南侧的城门—朝阳门(即元大都的齐化门)出城后,来到商业繁华的朝阳门城厢地区,当时的朝阳门外大街是去往通州的官道。


朝阳门瓮城东南侧全貌(1906年)


在朝阳门箭楼北侧瓮城上东望城外关厢(1901年)


朝阳门外大街(1928年)


从朝阳门东行约两里,前方正对横跨于街道上的两座牌楼,前面的西牌楼形成后面的东牌楼的框景。西牌楼西面额书“蓬莱胜境”,东面额书“灵岳崇祠”;东牌楼西面额书“宏仁锡福”,东面额书“泰虚洞天”。


东岳庙与元大都位置示意图


建国初期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位置示意图


这两座精美绝伦的彩绘过街牌楼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懿命修建,为明清时期规格最高的木结构彩绘牌楼精品。其型制为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木结构牌楼,一正楼、两次楼、两夹楼、两边楼共计七楼均覆灰筒瓦并以绿琉璃瓦剪边,设绿琉璃脊兽。枋柱加铁箍并设置抱柱、戗柱,中间二柱设石戗垛。令人遗憾的是1950年两座木牌楼因附近大药厂爆炸被震毁,随后被拆除。


东牌楼东侧(1901年)


西牌楼西侧(1902年)


西牌楼东侧(1920年前后)


西牌楼西侧(1928年前后)


东牌楼东侧(1930年前后)


东牌楼西侧(1946年)


东牌楼东侧(1946年)


两座互为框景的木牌楼预示两者之间为一处重要城市空间节点,将有一组重要建筑在其烘托下沿南北轴线展开。在东、西相对的两座木牌楼中间区域北侧即东岳庙山门,南侧为一座琉璃牌楼,横跨于正对山门的神路街北端,因此又称神路街琉璃牌楼。


明清两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京城官民除前来东岳庙敬香赶庙会外,还要抬着东岳大帝神像出外巡游使其观瞻天下,与山门正对并处于东岳庙中轴线南延长线上的这条巡游行进道路便被称作“神路街”,其南端则抵达另一处重要皇家祭祀场所—日坛。


在南北走向的神路街与东西走向的朝阳门外大街相接的丁字交叉路口处,一座琉璃牌楼与两座木牌楼呈品字形拱卫着坐北朝南的东岳庙山门,在山门前限定出具有场所感的灰空间,彰显出山门的重要地位,形成从神路街或朝阳门外大街来到东岳庙山门的过渡空间,使谒庙的过程更具仪式感。



琉璃牌楼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三间四柱七楼歇山顶式砖石琉璃牌楼,柱间设拱券门三个。牌楼正间两面各镶嵌一块宽2.8米、高0.9米的石匾,北面额书“永延帝祚”,南面额书“秩祀岱宗”,相传为明代奸相严嵩手迹。南面石匾之上款为“万历丁未孟秋吉日”,下署“内官监总理太监马谦、陈永寿、卢升立”,可见此牌楼为明万历年间太监捐资所建。该琉璃牌楼为覆灰筒瓦的歇山顶并以绿琉璃瓦剪边,设绿琉璃脊兽。各楼歇山顶下皆作仿木琉璃砖斗栱,雀替及额枋以上用黄、绿两色宝相花纹琉璃砖装饰;正脊两端设螭吻,正楼及两次楼顶脊正中饰黄琉璃火焰宝珠。牌楼通体由砖石砌筑,基部为青、白石须弥座,砖砌垛;两边柱为白石质,两中柱为砖砌,四柱底部均有夹杆石。


琉璃牌楼南侧(1901年)


琉璃牌楼北侧(1910年代)


琉璃牌楼北侧,可见山门前香炉和行进的美军(1915年前后)


琉璃牌楼南侧(1933年)


琉璃牌楼南侧,可见贴建堡垒状物(年代不详)


琉璃牌楼北侧(1950年代)


琉璃牌楼北侧(约1990年代)


琉璃牌楼南面东间楼枋细部(1933年)


这座与旧时东岳庙山门隔路相望的琉璃牌楼因未妨碍朝阳门外大街扩宽改造而幸存至今,为今日北京街巷胡同中仅存的琉璃牌楼,为京城留存沿街明代琉璃牌楼之“孤品”,构成今日高楼林立的朝阳门外大街的引人注目的独特景观。



琉璃牌楼为东岳庙中轴线最南端的建筑,其正中券洞构成自南向北远望东岳庙山门的框景。旧时经神路街穿过此牌楼向北,即来到东岳庙山门前。


琉璃牌楼南侧,由正中券洞北望,可见东岳庙山门(1912-1915年间)


东岳庙山门为三洞大式歇山调大脊型制,明洪武年间山门正面嵌有榜书“东岳庙”匾额,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因东岳庙列入国家祭祀体系,山门正面更换“敕建东岳庙”石门额。山门面阔三间,设券门三个,为砖石结构,采用灰筒瓦歇山顶,带绿琉璃瓦剪边。1988年拓宽朝阳门外大街时,东岳庙山门被拆除。


在东岳庙山门门洞内南望琉璃牌楼(1908年)


东岳庙山门(1915年前后)


东岳庙山门(1933年)


东岳庙山门(民国时期)


东岳庙山门(约1950年代)


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列钟鼓二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方形,采用灰筒瓦重檐歇山顶,带绿琉璃瓦剪边,二楼相对的正面设拱券门,钟楼立额上题“鼍音”,鼓楼立额上题“鲸音”。



钟楼、鼓楼拱卫着其北侧正中的一座棂星门,俗称牌楼门,又称洞门牌楼,为砖木结构,由三座门洞组成。中间门洞高于两侧,为灰筒瓦庑殿顶,带绿琉璃瓦剪边,有门簪四个,两旁有余塞板,檐下有斗栱装饰,前后檐各设戗柱两根;两侧门洞为灰筒瓦硬山顶。棂星门前立有石碑二通、幡杆二根。此门原为东岳庙的第二道门,在山门被拆除后,成为今东岳庙正门,原先悬挂于山门的康熙御书“东岳庙”匾额也移至此门。




现庙门及前方两侧的钟楼、鼓楼与朝阳门外大街之间围合一广场空间,造成钟楼、鼓楼处于今庙宇之外而沿街的格局。旧时山门及两座木牌楼均消失于这片空旷的广场及宽阔的朝阳门外大街,在广场的铺装地面上嵌有关于东岳庙山门及两座木牌楼文字介绍及位置示意图的铜制铭牌,游客站立于此,觅古寻幽,遥想当年此地胜景,不禁徒生唏嘘慨叹……


东岳庙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其兴起与正一道支派“玄教”在元代的盛行密不可分。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江西龙虎山上清宫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应召来大都谒见元世祖忽必烈,其弟子张留孙(东汉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第三十八代后裔)随行;次年,张宗演返龙虎山,张留孙留侍阙下,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之职;后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自立门户、创建玄教,备受元帝宠遇,历次加封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开府仪同三司。


东岳庙张宗师祠内供奉的张留孙塑像,张留孙(1248-1321)元代玄教创始人、东岳庙开山始祖


元延佑六年(1319年),张留孙筹划在大都齐化门(即明清北京城朝阳门)外通往漕运门户通州的要道北侧兴建一座道观,用于祭祀掌管人间生死祸福的东岳泰山神天齐仁圣大帝,但张留孙购置土地后未及开工已离世(道教称作“羽化”),其弟子吴全节继任大宗师后继续推动建庙事宜,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建成,元英宗赐名“东岳仁圣宫”,当时庙内主体建筑有大门、大殿、四子殿和东、西两座廊庑等。元泰定二年(1325年),鲁国大长公主(元文宗皇后之母)捐建寝宫。



东岳仁圣宫在元末战乱中损毁严重,明初玄教并入正一道后,更名为东岳庙。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于原址全面重建庙宇;明嘉靖和隆庆年间进行整修;明万历三年(1575年),明神宗遵从太后旨意,发下宫帑大规模扩建东岳庙;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遭遇火灾,绝大部分建筑被焚毁,仅存左、右道院幸免于难;灾后第二年,康熙帝颁布敕命重建庙宇,历时约三年,基本按原样修复东岳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整座庙宇进行重修;清道光年间,增筑东、西两座跨院,修建百余间房屋。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东岳庙渐趋衰落,八国联军和军阀均曾于此驻兵,对庙宇建筑及文物造成破坏;,以破除迷信为名进行大规模洗劫,东岳庙损毁严重;建国初期东岳庙因附近火药厂爆炸而被震碎不少塑像;尽管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三条小学等单位占用,在此期间岱宗殿曾作为礼堂,康熙、乾隆御碑亭被改做仓库,配庑七十二司被改成办公室,后罩楼被用做职工宿舍,东岳庙文物古迹岌岌可危。


1930年代东岳庙旗帜


1995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东岳庙,庙中所驻机关单位全部腾退;1996年东岳庙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在庙内建立北京民俗博物馆,为京城唯一一座国办民俗类博物馆;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


东岳庙卫星影像图


东岳庙导游图


今东岳庙占地约3.58公顷,古建筑面积约11586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建筑群,有大小殿宇共六百余间,现存建筑多为清乾隆时重修及清道光年间增建。中路格局为五进院落,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琉璃牌楼、山门(已无存)、棂星门、瞻岱门、岱宗殿、育德殿和后罩楼;东路有娘娘殿、伏魔大帝殿、花园(已无存);西路有东岳宝殿、玉皇殿、延寿宝殿及鲁班殿、马王殿、药王殿等各类行业祖师殿。


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俯瞰东岳庙


走进今庙门(原棂星门),迎面为一座气势恢宏、庄重威严的过厅式殿堂,称作瞻岱门,又称戟门、龙虎门或龙虎殿。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面阔五间,采用灰筒瓦庑殿顶,带绿琉璃瓦剪边;其梁架及构件等均具有典型明代官式建筑特点。



瞻岱门正中明间及两次间为穿堂,两稍间内前供道教护法神龙虎将,俗称哼哈二将;后供岳府十太保,为东岳圣班的护法神将,分别是翊灵昭武使温元帅、顺灵昭化使李元帅、协灵昭济使铁元帅、镇灵昭赞使刘元帅、通灵昭佑使杨元帅、宣灵昭庆使张元帅、广灵昭惠使康元帅、安灵昭应使岳元帅、显灵昭利使孟元帅、永灵昭助使韦元帅。其中以温琼最为著名,相传其为岳府猛将,受玉帝敕旨出入天宫、巡查五岳,人称“温太保”或“温元帅”。


瞻岱门内哼哈二将塑像


瞻岱门内岳府十太保塑像


穿过瞻岱门,正中为一条与台基持平的直通岱岳殿的甬道,长约60米、高出地坪近1米,称为“福路”或“神路”。



甬道东西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均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开门,南北两面出陛。西碑亭内存有康熙御制碑一通,记述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东岳庙的缘由和经过;东碑亭内存有乾隆御制碑一通,记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家出资重修之事。



院落正中的岱岳殿为东岳庙主殿,殿内主祀“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即东岳大帝。


岱岳殿旧貌


东岳大帝像(旧照)


岱岳殿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清康熙年间重建。大殿建于长25米、宽19米的台基之上,前设月台,摆放铜香炉和石五供;殿身主体面阔五间,采用灰筒瓦庑殿顶,带绿琉璃瓦剪边;前出抱厦三间,歇山卷棚顶;后出抱厦一间,悬山卷棚顶;梁、柱、檩、枋均施以金龙和玺彩画;正中檐下悬挂蓝底金字竖匾,额书“岱岳殿”,为康熙御笔。



岱岳殿东、西两侧设朵殿,均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东朵殿供奉三茅真君塑像,西朵殿供奉炳灵公塑像。


西朵殿及廊庑


岱岳殿所在院落东、西两侧设配殿,均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带绿琉璃瓦剪边;梁架带叉手,为减柱造。东配殿称阜财殿,内奉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西配殿称广嗣殿,内奉周文王夫妇。


西配殿及回廊旧貌


东配殿局部及回廊


在岱岳殿、瞻岱门及东、西配殿之间连以回廊,形成四面围合的封闭院落空间。东、西廊庑屋顶采用灰筒瓦连檐通脊,其前、后檐斗栱具有元代特征。廊庑内供奉七十二司,各司皆有名称,每间门楣上都挂有所敬神司的横匾,两侧柱上挂有楹联,殿内塑像造型生动、形神兼备,为1995年修复东岳庙时由“泥人张”后人重塑。


回廊旧貌


东岳庙阎王塑像(1901年)


东岳庙地狱刑罚塑像(1901年)




岱宗殿北侧为后殿,称作育德殿,是东岳大帝与淑明坤德帝后的寝宫。育德殿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初名“昭德殿”,清康熙年间重建;面阔五间,采用灰筒瓦庑殿顶,带绿琉璃瓦剪边;前出抱厦三间,歇山卷棚顶。




育德殿与前面的岱岳殿用一条五间穿堂相接。这种将前、后殿以穿廊相接的型制,俗称工字殿,为宋、元两代宫殿、民居将前堂后寝连为一体的普遍形式,在元大都大内宫殿遗址复原模型及北京后英房元代四合院遗址复原图中均可见这种工字型的建筑格局。


东岳庙导游图中的工字殿


元大都大内宫殿遗址复原模型中的工字殿


北京后英房元代四合院遗址复原图中的工字型房屋


自明代起,无论宫殿、庙宇抑或民居,逐渐不再采用工字殿的型制,而是将前堂后寝脱离开形成各自独立的建筑及院落。今日北京留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这种工字型的建筑格局已较为少见。东岳庙工字殿得以延续至今,也正是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仍维持其元代原有建筑格局的佐证。岱宗殿及其前后抱厦、育德殿及其前抱厦与两殿之间的穿堂连接成纵向贯通的室内空间,使这一组工字型的东岳庙主殿取得极大的纵深感,营造出幽静、深邃、神秘的空间意境。



育德殿前两侧有东、西配殿,均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带绿琉璃瓦剪边。东配殿供奉静鉴法师、宣灵侯塑像,西配殿供奉佑灵侯、惠灵侯塑像,四人均为东岳大帝之子,故两殿亦合称“四子殿”。东、西配殿北面各接浴堂五间,东为大帝所用,西为帝后所用。


育德殿北侧为后罩楼,是东岳庙中轴线最北端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重建。楼为上、下两层,共七十四间,屋顶采用灰筒瓦连檐通脊,带绿琉璃瓦剪边,两侧连以翼楼,南山面为硬山式。后罩楼内供奉的神祇众多,上层正中三间原设玉皇阁,以东有斗姆殿、大仙爷殿、真武殿,以西有娘娘殿、三官殿;下层正中三间为碧霞元君(东岳大帝之女)殿,以东有文昌殿、喜神殿、灵官殿,以西有关帝殿、灶君殿等。清代在西边楼下设三间御座房,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去东陵祭祖途经时休憩使用。



原后罩楼文昌殿前立有铜特、玉马各一,两者均为文昌帝君坐骑。铜特为驴面、骡身、马耳、牛蹄,故称为“特”,俗称铜骡子,铸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京城善士所献。老北京曾流传“东岳庙的铜骡子能治病”的说法,相传只要先摸摸自己身体不适之处,再摸摸铜骡子相应部位,所患疾病即可痊愈。玉马已不存,铜特被移至白云观的老律堂前。在今神道东、西两侧的康熙及乾隆御碑亭前分别立有铜特及玉马的仿制品。


东岳庙玉马原物(旧照)


玉马仿制品


铜特仿制品


东岳庙东路院落以居住为主,建筑较为分散,生活气息浓郁。院内回廊围绕,环境清幽。据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常来此观赏休憩。


西路院落由供奉各路神祇的小型庭院组成,殿宇规模不大,多由民间人士出资修建而成。


东岳庙素以碑刻多闻名,庙内有碑石近一百四十通,数量居京城之冠,主要集中于岱岳殿所在院落的东、西碑林。其中有元碑一通、明碑三十二通、清碑九十九通、民国碑六通,多为历朝修建东岳庙碑记和民间香会碑记。



最著名者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俗称“张留孙道行碑”或“道教碑”,此碑螭首龟趺,碑体高大,通篇字迹完整清晰,从中可见赵体隽雅秀丽的独特风韵,为赵孟頫晚期之代表作。碑文记载了东岳庙开山祖师张留孙事迹及东岳庙创建的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史料价值。


张留孙道行碑碑文 / 赵孟頫书


说到东岳庙,不能不提及久负盛名的东岳庙庙会。东岳庙自建成始,即受到历代朝廷的尊崇,每年都在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因东岳庙地处京城通往漕运门户通州的要道,商贾云集更促进其香火兴旺。


庙会期间的山门前西牌楼(民国时期)


庙会期间的岱宗殿(民国时期)


据上世纪三十年代调查统计,东岳庙每年开庙四十四天,庙会设摊位一百三十一个,有卖小吃、杂货、花鸟鱼虫的,有杂耍的,有套圈儿游戏,还有说书的……据说在东岳庙说书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不能说《岳飞传》,因为庙里供奉有岳飞。1937年日寇进驻北平,时局动荡不安,东岳庙逐渐凋零衰败。,庙会虽然恢复,却已风光不再。1949年庙址被机关单位占用后,庙会遂中断。1995年恢复东岳庙后,自2002年起庙会于每年春节举行,庙会期间东岳庙又重现昔日游人如织、香火旺盛的热闹景象。




2008年国家再次重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将北京东岳庙归还于道教。今天具有近七百年历史的东岳庙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延展阅读

京城“内八刹”之首 | 广济寺

什刹海什刹之一的广化寺  |  什刹海地区规模最大的丛林

三官庙和净业寺 |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两种不堪状态

因寺庙而得名的胡同与让寺庙世俗化的庙会  |  从兴隆街说起

天宁寺塔和热电厂烟囱 | 共同见证古都北京的兴衰荣辱

城市变迁的缩影 | 什刹海什刹之外的高庙





作者简介:刘文鼎    北京文鼎筑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 / 城市研究者 / 自由撰稿人   在《建筑师》/《建筑创作》/《城市建筑》/《现代装饰》/《中外文化交流》/《建筑师》(台湾)/《安居乐业》(韩国)等学术期刊及建筑类图书发表文章五十余篇











www.dingdesign.cn

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