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海阔天空” 杯“忠孝仁信德”征文入书102号《问道青城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问道青城山


作者:董岳峰(陕西)

 

 

       因久仰福泽西川的李冰父子,拜水都江堰的时间用了一上午,所以到青城山时已是下午。虽日影西斜还燠热不减正午,但一进山门顿觉凉意袭人,风生涧底,雾绕林间,连日积身的暑气一下子竟无影无踪了。


      “莫言暑气此中少,自是清风高处多。”沿溪畔进山的小路时时被怪石阻断,青藤无风时也轻拂路人,似牵衣待话。左右峭岩壁立,天若一线。身侧溪声脆吟,叮咚悦耳。那水也来得奇,冷不丁从拐角石缝飞出一道,飞珠碎玉地溅你一身清凉。


       上山是青石小径,四周乔木如盖,绿荫拂地,且又峰回路转,数丈之外只闻鸟鸣人语不见鸟影人踪。拾级而上,幽涧翠阁,时隐时现。青城山的亭子极具特色:大多以枯干为柱,覆树皮为顶,就老根为凳,四周古藤盘绕,与清幽山景浑然一体。而且不拘一格,随影赋形,名随景生。有卧龙亭、有凝翠亭、有听寒亭……。过“天然图画”牌坊到集仙桥,桥下溪声淙淙,碧水澄澈,天师洞的朱檐碧瓦也渐渐从苍崖云树间隐约显露出来。天师洞正名“常道观”,大大小小的十余个天井、回廊高低错落,回环曲折,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楹联石刻、古木奇花使古观分外幽雅。天师洞后的巨岩从中裂开一米多宽,下临深谷,幽深莫测。相传是张天师喝令群魔不得危害百姓,以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曰掷笔槽。我和次子宇轩从岩壁缝中心颤目眩地走过,欲攀上山顶。

 

        上行至龙咫尺,下面涧深水急。深涧上是龙隐峡栈道,斗折蛇行。栈道以沟底巨石为立柱。横梁以滚木相连,上铺木板。栈道有的地方也以水泥塑成原木模样,已长满青苔,真假不辨了。青城山的景致最讲究的是一个自然,随意参差散列无需雕饰,即便有一点人工,也尽量淡化了斧凿的痕迹。人造景观实在不能与自然的大智慧相论。


        继续拾阶而上突兀林木葱茏,沿着石阶上上下下弯弯拐拐攀登不远是便已是气喘嘘嘘,不由得放慢了步伐。谈笑间发现已来到一处别有洞天的景点----朝阳洞。这是一个洞口向着东方的石洞,洞深且阔可容百人。站在洞口向东望去翠绿的群峰闪出一道峡谷,每当朝阳初露时,晨曦直射洞内,洞内如华灯辉映光亮异常。传说当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在这里布道。细细看去正对洞口的石壁上影影绰绰地现出吕洞宾布道的身影,更使人觉得沐浴在仙气神雾之中。



       中国的名山总是和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倘若一座秀美的山川没有名人逸事相衬那就会少了许多的趣味。正因此青城山的许多道观建筑都与名人有关,建筑于唐代的祖师殿环境清幽静谧是寻仙修道的绝佳境地,唐皇的公主、宋代的名士都曾在此隐居,抛去尘间的杂念伴随着殿内的真武祖师八大仙人的遗踪清苦平静地追寻着仿佛伸手可及的梦想。


        登至高处,儿子还精力充沛,我体力却不支,在道旁亭子小憩,凭栏远眺,群山凝碧含翠,浮于云海,连绵不绝,千里平畴,飘渺无际,泯江如带,迤逦蜿蜒……儿子本想再攀山,我却打退堂鼓,加之时间紧,只好劝儿子下山。


       由祖师殿拾阶而下就来到青城山最大的建筑群----天狮洞。古木参天,洞门前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米,据说树龄已过2000余年。主殿前的石栏上有许多光屁股顽童嬉戏的石雕。有一种传说是唐朝时佛道两家为争夺青城山,各不相让。偏偏当时的皇上笃信道教,皇上朱笔一点把青城山赐给了道家。心满意得的道家遂在院内刻上了光头光腚的和尚以嘲笑佛家。但观内的道人并不同意此说,他们认为,道家信奉清心无为,返朴归真,而石雕顽童正体现了人性的纯真无邪朴实无华而已,我信道者所说。天狮洞院内有一副楹联也是很有意思,它的上联是“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看到此不免让人疑惑,信奉张天师的道家怎么会认可如此“唯物主义”的信条呢?待看下联“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你会豁然明了,这才是道家修身养性无为而治的真谛所在。它确实很有哲理。在这里我遇到一位老道长,和他交谈了许多,谈到很有兴致时,他唤小道士取来他正研读的台湾学者陈鼓应所著《老子注释》,结合他的理解讲了许多道教的深意。可惜我大多忘却了,但他有一段有关道、佛、基督三教差异的概述却给我留下极深印象。他说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教徒一生都在祈求上帝倾听自已内心的忏悔,他们以这种方式寻求解脱心灵中负罪的阴影。并期望死后能跟随上帝进入天堂。认为人有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今世的万般苦难都是因为前世的罪孽,今生念经颂佛是为来世得到佛祖的荫护。而起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则不然,修身养性不为来生来世,只为今生今世。道教宣扬清心无欲无为抱一守朴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顺应自然之道。记得我当时笑问老道长“如此说来,道教应该是唯物主义的了”。道长笑而未答缓缓言道:“那是你的理解。其实,不只是道教,对佛,对基督,对真主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如今站立于“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的楹联面前,每个人不是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吗。

 


        走出天狮洞观宇大门,环顾四周,我顿时感觉到处在绿色的包围中。四周望去嫩绿的新芽,浅绿的青草,淡墨相错的青苔,翠绿的灌木,浓绿的竹林,苍绿的乔木,浓浓的绿层层叠叠铺满了山脊沟豁,象绿色的海涛顺着山谷向天际涌去。与远远的天色连成一片。院门前的石径蜿蜒而下,石径右侧是深涧,涧底的流水也泛着淡淡的绿色,山径左侧是陡立的山崖,那突兀的岩石也是绿色的,岩石上布满着青苔,细细的水丝从石缝中溢出点点滴滴地撒落在石径上,山野安静极了,几只小鸟在岩石青苔间觅食也是静静的。

 

       我们沿石阶而下,溪流随山路跌宕,冲折而下,形成许多飞泉。岩壁折转层叠,银瀑和着长长的青藤苔丝随风飘起,散成一片玉珠轻露,在阳光照耀下幻出道道彩虹,映着背后赫褐色的山岩和参天的翠木……

 

        站在静谧幽恬的青城山中,我不禁想大声地呼喊,但“哟呵呵”呼声刚刚出口就像被融化了一样消失了----没有一点回声,它们被幽静的山林汲收了。山风幽微,曲径幽深,野花散发着淡淡幽香,漫坡的芳草青幽,路边的溪水清幽,沿路的歇脚亭个个显得幽情雅趣,间或一声鸟鸣也轻轻幽幽。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青城天下幽”的韵味。置身其中你能感觉纯洁的风会洗去心中的污垢,忘却城市的喧嚣,忘却尘世的勾心斗角……

 

        山路起伏,天色渐暗,暮雾从涧底林间升起,树叶在雾气中更见鲜润,嫩绿的水珠从叶尖滴打在蕉叶上,懒懒的嘀嗒声在一片唧唧的虫声中分外清晰,溪旁几间茅舍,炊烟袅袅。我们在此人家讨了口茶喝,抄小路走下山......

 

        溪声在耳,雾岚相随,渐远尘嚣,渐息心机的清凉。

 


        作者简介董岳峰,男,陕西咸阳人,语文教师,网名:五岳草,笔名 :千里草,秦夫。一直钟爱文学,闲暇时喜游览人文胜迹,业余时爱掭笔抒写胸怀。曾在《咸阳日报》、《青少年科学》、《当代中学生》、《祖国文学》、《上海诗刊》、《上海文苑》、《北京诗词》、《广州文学》《大秦文学》、《三秦文学》、《陕西绿野书院》、《武功书院》、《稷乡书院》、《乾陵文苑》、《中国爱情诗刊》、《红袖添香》等国内多家文学刊物和网络平台上发表诗文。文学的信徒,平凡的人生,走在文字的行间。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图片来自网络)

      校对:胡国葵

 

 


涛兄敬您一杯茶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