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海绵城市建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注意事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上海海绵城市建设要解决“不涝”和“净”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项重要工作:水、绿、气。海绵城市建设是涉水生态建设理念,是统筹解决水、绿问题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2016年以来,上海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本身是争议很大的概念和理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一些粗浅的看法。这些想法可能并不严谨,但对于理解上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操作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可能有所裨益,希望批评指正。


一、上海海绵城市建设要发挥“净”的功能


海绵城市本质是涉水生态建设,重点是围绕雨水的管理。海绵这个概念是个非常好的本土概念,可以想象,海绵主要有两个功能:


一方面海绵可以吸收一部分水并具有蓄水,需要时,又可以使用,这种功能是更适合北方缺水地区。另外海绵还有一个“净”的功能,带有杂质的脏水流经海绵后(发挥土壤的净化作用),经过过滤净化后,流出的水相对干净,”功能更适用于南方雨水较多河网地区


有观点认为:上海就是薄薄的湿海绵(上海“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地下水位高、土地利用率高、不透水面积比例高和土壤入渗率低),没有很大必要搞海绵城市建设。这种观点只是强调海绵“蓄”的功能。其实上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是要发挥另一个“净”的功能。


我们知道,初期雨水污染最严重(一般下雨前15分钟的雨水最脏,之后的雨水相对干净,可以收集利用)。据统计,上海的河道污染60%左右是初期雨水的污染。目前上海不管大中小雨水大都没经过处理,直接进入雨水管网和河道,所以初期雨水对河道污染很严重。


假设上海一年下雨120天左右,其中90天左右是中小雨,30天是大雨。海绵城市就是让90天的中小雨,进行净化后再排放,(目前,90天中小雨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雨水管和河道),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是解决90天中小雨水的净化问题(上述数据只是为了举例说明,可能和实际有些差异)。真正下了大雨和暴雨,海绵城市(主要指低影响海绵)是没有办法解决涝的问题,还是主要通过灰色设施(管网系统等)发挥作用。


我们知道,上海中小河道污染的关键是在岸上,如果上海今后有大量的海绵块,雨水在进河道之前能通过海绵块先净化一下,上海河道的污染将会大大减轻。


对于中心城区来讲,大多已建成水泥块了,只能因地制宜进行海绵改造;对于郊区生态本底较好的地区,是非常有条件利用海绵理念的,发挥生态功能,减轻中小河道污染。目前,上海海绵块(低影响净化海绵)建设才刚刚起步,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是个长期必须坚持的重要工作。


二、上海城市建设要体现“+海绵”理念


海绵城市是理念,不是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在现有城市建设中体现“+海绵”理念


主要两个层面:


是在项目层面体现“+海绵”理念。在所有的道路、绿化、水务、建筑与小区等城市建设项目+海绵”。


二是在每个项目管控层面体现“+海绵”理念。即在规划、立项、土地出让、选址(规划条件)、设计招标、方案设计及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等程序中体现海绵理念。


如果能做到上述工作,今后所有城市建设活动,就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当然这只是理想目标。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支持,合力推进。目前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理念共识需进一步加强,任重道远,有大量工作要做。


当然,谈海绵城市不能只谈理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而对于海绵城市的概念范畴,现在争论很大。有种倾向认为什么都是海绵城市,无所不包,其实如果什么都是,那么什么也不是了。因为这样,真正的核心内容往往被淹没忽略了。


针对上海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而言,为便于理解,海绵城市分为大、中、小海绵(这种分法虽不一定严谨,可能有利于理解和说明问题)。


大海绵”指绿海绵、蓝海绵。大面积的绿化、水体一定是海绵,主要由上海市规划部门来管理,通过在规划中管控绿线、蓝线来实现。


“中海绵”指灰海绵,就是管网等系统,主要由上海水务部门负责管理。目前,上海在灰海绵建设管理方面,总体在技术、标准、规范、政策等相对成熟,且共识度较高,目前工作主要是针对短板的推进落实工作。


“小海绵”就是指低影响海绵下文谈的主要是这方面海绵)。主要是道路、广场、绿化、水务、建筑与小区等小海绵体,需要跨部门综合统筹推进。这种海绵就好像一个个拼图片,单个小海绵体作用是微不足道,但如果上海有几万、几十万这样的海绵块,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将大大减轻(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方面就像垃圾处理,要大家事(雨水管理)大家管,人人有责。


小海绵(低影响海绵)建设方面同国外发达国家无论在理念、技术、政策等方面差距较大,是很大的短板。在国外发达国家,雨水管理的低影响理念(重要的生态建设理念)是深入人心的。目前,上海刚刚起步,理念尚未达到共识,需大量工作要做。


当然,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割裂理解。就好像研究人体一样,为了研究人体需要,要一个一个器官进行研究说明,但这些器官叠加充其量只能说是个人体模型,与真正的人差距非常远。真正的人是有精、气、神,是系统运作的整体。为此,海绵城市也是这样,只有大、中、小海绵协同发挥作用(就像中医的思路),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三、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核心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箴言,但解决问题必须要抓主要矛盾。上海海绵城市建设首要问题是解决“不涝”和“净”的问题


一是不涝。搞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保证城市不能发生内涝现象,这方面主要靠灰色设施(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说的是主要方面,当然低影响海绵本身有一定的削峰作用)。


二是“净”。主要还是靠低影响海绵,从源头出发,解决岸上污染问题。如果上海今后有大量的海绵块能发挥净的作用,上海河道污染会大大减轻。在做好上述两方面工作基础上,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可考虑发挥海绵城市的其他功能。


四、海绵城市建设要精细化规划建设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围绕雨水的精细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简单讲,海绵城市尽可能的折腾雨水,让雨水流的线路尽可能的长,为此需要做好精细化的工作,否则水就无法正常流动。


为此,海绵城市建设要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工程将前功尽弃,这方面与普通建设工程有很大的不同。


以雨水花园为例,该项目是临港海绵城市住宅小区中额具体项目。首先在空地挖10平方米、深度约1米的坑,之后铺不透水的薄膜材料(防止雨水对地下土壤的污染),铺渗透盲管(需用透水布包裹);再铺20公分左右砾石层(有净化功能),之后再铺一层透水薄膜,再铺一层沙土(这是最体现技术含量的部分,是通过特殊工艺制作的沙土,具有渗透、净化的功能),再铺一层透水薄膜,之上在铺种植土,所有程序做完后,专门的检测机构还要检测土壤的渗透性。



所以,看似一个简单不起眼的雨水花园,在地下需要做多少工作,而且所有的工序必须符合要求,任何环节发生差错,都将前功尽弃,无法发挥海绵功能,这个案例主要说明海绵城市要精细化设计、建设、管理的意思。


以国外海绵城市设计为例。比如荷兰开发建设一个地块(1-2平方公里),按照我们国内常规思路,首先考虑排水管网,管径多少。而国外设计团队,首先研究地形,研究水的走向,在充分考虑自然要基础上完成方案,在非极端雨水情况下,不考虑雨水管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渗、滞、蓄、净、用,最终每公顷用地流出的水只有一小杯的水,节约了大量的雨水管网建设(当然还是要考虑配置应对大雨和暴雨的超标雨水管网)。


此外,上海推进海绵城市应借鉴新加坡全民共享的“活跃、美丽、洁净(ABC)水计划。A(Active)、B(Beautiful)、C(Clean)。


目前,我国推进海绵城市更多关注的是CClean)层面的问题,这只是海绵城市建设最基本功能层面,在做好C层面的同时,应同时要在源头设计中考虑做好A(Active)B(Beautiful)的层面。


海绵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旦在源头设计中没有考虑,在后续建设实施中将难以进行改造。


比如韩国清溪川黑臭河道治理就是体现ABC理念很好的案例。

 


再比如透水地面,透水只是基本功能,建设发光透水路面(价格每平方米约600元,价格远低于国外具有同样功能的材料),同时体现了A(Active)B(Beautiful)的功能。

 

五、上海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的难点


当前推进海绵城市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重点谈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性和碎片化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和系统化问题。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是新理念,涉及城市道路、绿化、水务、建筑与小区等条线部门,相关管控要求在传统管理中并未体现,需要各部门积极支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


二是设计的碎片化与系统化问题。传统设计院主要是专业设计院,在本领域专业相对熟悉,其他专业不太熟悉。比如国外设计团队大多是综合设计团队,包含策划、规划、市政、建筑、景观等各专业人才,便于系统化考虑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目前国内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设计团队,非常少。


三是建设的碎片化与系统化问题。目前精通海绵的施工队伍非常缺乏,特别是同时熟悉建筑、绿化、景观、道路、水务等综合施工队伍凤毛麟角,找到真正擅长海绵城市的施工队伍目前非常难。


海绵城市建设另一个最大特点是大量的工作埋在地下(如前面雨水花园的例子),建好以后,一覆土就无法看到工作量。所以,经常有人考察海绵城市,如下凹式绿地等,看了半天,以为就是绿化建设,造成对海绵城市建设误解。


为此,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建议可把地下设施的局部材料保留,可考虑作为景观展示;或做成透明的断面,以便让人们看见内部断面结构,真正理解海绵城市的内容。目前,临港管委会为加强宣传,专门在临港黄金地段建设了海绵城市展示中心,用于海绵设施的展示和科普教育。



六、关于雨水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围绕雨水管理。关于上海雨水利用有1.0、2.03.0三种模式。


1.0模式就是“净”。雨水经过海绵设施净化后,雨水再排入河道或雨水管网,减少对河道、雨水管网的污染,(如江苏将处理后排出的雨水可作为年径流总量控制,虽然这种做法有争议,但这种做法可能是符合南方多雨地区的实际的,否则按照指标控制,容易造成南方多雨地区建设大量地下蓄水池)。上海郊区生态本底好地区适合这种模式(雨水不一定要蓄用的,可能周边河道水比处理的雨水还要好)。


2.0模式就是“净、用”。雨水经过海绵设施净化后,有条件、有能力的,可通过蓄存,当作绿化、道路清洗用水等使用,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3.0模式就是“净、用、管”。雨水不仅净化,使用后,而且通过信息化系统全生命周的管理。如刚刚获得国家人居范例奖的世博片区最佳实践区海绵城市项目。


上述模式划分,只是从利用雨水的方式,与技术先进水平高低无关,可能1.0模式采用的是非常先进的技术。


虽然,目前上海三种模式都有案例。但案例不多。上海海绵城市建设

首先要普及1.0模式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初期雨水污染);


有条件、有能力可考虑2.0模式;


3.0模式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对技术、管理、队伍都有很高的水平)。


目前,仅1.0模式上海的案例都比较少,所以推进工作任重道远。


七、关于海绵投资


投资管理是推进海绵城市重要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开发主体非常关注海绵投资问题。有一种观点,海绵城市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高。关于投资问题,不能简单独立地看,要整体系统来看。


如果简单地从单个设施的角度来看,海绵投资确实增加(因为大多是新做法、新材料)。如建造前文谈到的雨水花园,本来简单的绿地每平方米50元左右,雨水花园可能每平方米200-300元,表面看增加4-5倍,很多人就说海绵投资大大增加投资。


其实应整体来来看。不是小区的所有绿化都采用雨水花园,可能绿化的1%-2%采用雨水花园的,就满足了小区海绵的功能,所以与小区建设的总体投资而言,增加并不高,经验数据表明一般不超过总投资的10%系统方案,做的好的话,不一定增加投资(这主要是指面积大的区域,如几平方公里或十几平方公里)。


另外,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存在所谓的海绵城市项目,本来小区的建设都是要做的,无非是在做的过程中体现了海绵的理念(新做法)。


就好比制作蛋糕一样,为了提高蛋糕的品质,在蛋糕上面增加了特色奶油(比如海绵设施)作为浇头,单独的奶油价格确实高于普通蛋糕的价格,但是相对与整个蛋糕而言,价格并没有增加多少,但品质提升了很多。


单独地谈特色奶油并没有多大意义(就好比简单地谈海绵项目投资,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增量资金,其实本身项目都是要做的,无非是体现了海绵的理念),特色奶油和蛋糕是一体的(系统的理念)。



 

当前,上海正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海绵城市是题中之义。上海海绵城市建设刚刚起步,转变理念是前提,工程建设是关键。为此,要加大宣传,加快推进,尽快形成一批实际案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要积极推广雨水处理新技术、新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化发展。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欢迎咨询、交流与合作!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