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古建筑遗迹及古文物保护的意义在哪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一个有性格的公众号

ID:Xasx_2018_03_02


作者:知乎用户
来源:知乎


        遗迹有历史价值,但历史建筑实体本身没什么价值,或者说,即便有价值,也不是体现在建成它的一砖一瓦中。建筑的意义在于场所,在于空间,是记忆,是乡愁,是爱;不是盆景,不是拿去展览的文物,不是什么如同木乃伊一般去供人研究的手艺和去凭吊的遗产。所以,如果一个古建筑在原地拿到一个新的地点被完好无损的组装起来,那它作为历史建筑的价值几乎为0,或者只能说这些建筑材料是有价值的古董。德国的城市大多数都是二战被炸毁(包括大部分教堂),所以呈现的基本是完全新建的城市面貌。可以看看他们是怎么恢复建设新城市的。

柏林:

以下是城市中心,近处是西柏林,靠远处是东柏林:


以下是柏林的居住区,几乎原样复制战前的街道肌理到建筑格局再到建筑形式,其实他们本可不必这样的:


这些1920年代当时作为工人住宅现在看来也十分简陋的多层住宅区,现在许多是受到当地年轻人欢迎的出租公寓,这些庭院内部是这样的:



柏林的市中心和使馆区:


东柏林的住宅区,没有恢复战前的形式,,偶尔夹杂厂房和学校:

上图的东柏林大板楼住宅在欧洲人眼里往往代表着现代主义的机械与空洞乏味,但这些存在了几十年的大板楼、塔楼、筒子楼,并没有随着东德的消失而被炸掉,而是刷上油漆弄得干干净净的并且改善内部设施继续作为平民住宅使用:

其中早期建成的现代主义住宅,从外观风格、平面格局、功能设计,甚至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和我们90年代乃至今天城市小区里的住宅楼好像的,但是建的比较早期的6处,申请成为了世界遗产,对,和故宫一样,是世界遗产:



汉堡

这是汉堡港口20世纪初的贸易办公大楼群,现在被申请为世界遗产。可以看到,这个区域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盆景,而是完全融入城市肌理和街道血脉中:

这是汉堡市中心,所有建筑无论新旧几乎都是二战以后重新建设的,当时飞机轰炸过后几乎全部是废墟:


这是轰炸前的样子,可以看到现在的建筑格局到街道肌理几乎完全是原来的样子(猜一猜下图中对应上图湖的那一块位置是在哪,那是当地为了迷糊执行轰炸的飞行员在湖面上搭建的假街景。。。):


科隆

轰炸后和现在:


场景拉近,近处乳白色的是一处著名建筑师做的博物馆:


       以上只是举例了德国的几个城市的景象,而德国的大中小城市几乎所有的,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的,城市肌理都是绵密的、有机生长的,即使炸毁了,还会依据原来的市政道路和建筑格局去恢复。,他们的建筑的那种空洞大尺度的一排排的乏味的大板楼,也没有拆掉特意搞成更符合他们大众审美的欧洲式的小街区。我想这就是对待城市的一种态度,城市本身就是遗产,生活本身就是遗产,所有经历的东西都有他特别的意义,值得去珍惜,值得用心去改造,哪怕他不完美,也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改造他,给他换上大玻璃窗、换一个新的门脸,或者刷上新的涂料,这些简单的做法代表了 一种对生活的尊重。所以你会看到,德国的工厂区、德国的筒子楼一般的住宅小区、德国的仓库贸易区,都有申请成世界遗产的案例。也就是说,即使是没那么“历史”的东西,都能有资格作为人类遗产,为什么?

       他的意义体现在,工厂是为工人改善生产条件而形成的现代工厂建筑形式,筒子楼是为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满足各种基本功能而形成的,仓库贸易区是全球最早的功能分区的城市功能区之一。尽管今天来看,这些做法和理念许多都有些过时,但只要是经历过并且是有目标去实现的东西,不管历史是否悠久建筑是不是好看,倾注了精力与情感的就是最伟大的东西,是无价的。中国没有厂房么?中国没有筒子楼么?中国没有港口仓库么?非也!我们缺乏的是对我们生活本身的尊重,是对当下的尊重,是赋予事物以真正意义的能力。建筑的价值不是被当做文物和供人凭吊的僵尸,而是在于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和能够激起共同记忆,也就是“城愁”,城市空间的价值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以所谓历史保护价值的角度去衡量,德国的大多数城市的大多数区域都是几十年内的复制品。但他们不是在复制历史,而是在塑造生活本身,历史记忆只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融入生活而已,所以新建的建筑你会看到很新,但仍然会融入城市历史肌理的脉络中。与此同时,中世纪的老街的木结构住宅仍然住满了当地人,而不是,保留一小部分做充斥着千篇一律小商品和针对游客猎奇的酒吧以及收费景点然后剩下全部拆掉建高楼。


以上鸟瞰图来自谷歌地球的3d建模,照片来自网络,侵删。




关于文献价值

@螺旋真理

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在专业上我也就不班门弄斧了。这里说的是感情上的。


1963年,受铁路铁路萧条的影响,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被企业主决定拆除。
这个被誉为“运输史上的多里安神庙”的极度优雅,精致而美丽的车站就这样从纽约消失了。



变成了这幅样子


      “直到第一次爆破拆除之前,没有人相信宾州车站会被拆除;没有人会相信纽约政府竟然容忍这种有着罗马时代般典雅的最高大,最精致建筑瑰宝的史无前例的破坏行动!”

        宾夕法尼亚车站的拆除直接成为了美国地方政府对于联邦政府机构为了发展而损害历史建筑的行为的反抗的引爆点,作为这一运动代表的With Heritage So Rich一书也就此产生,随后导致了section 104的修改(所有联邦政府机构,或者有联邦贷款或者资助参与的活动,如果对历史建筑产生影响,必须要经过论证,在论证结束前项目不能开始)。并且,,开发房地产的时候,全纽约的普通市民,学者,名人站了出来,走上街头,。这就是对于城市的认同感与爱我觉得,除开已经提过的文献价值。我相信,题主你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公共设施,使用的人日常经过老宾夕法尼亚车站的时候,是多么的惊讶于她的美丽与优雅,明亮庄严,而不是在现在位于地下的那个新宾西法尼亚车站中,面对着糟糕的采光和通风,面对着某些阴暗的角落,有着某种莫名的恐惧感。建筑是一个场所,是在活动中被感知的。如果建筑只能够被人在一个头盔中虚拟的模拟,她已经失去了自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意义。





(注:本文整理编辑自知乎,作为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科普性文章用,侵删。)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