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建卒课堂|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5级建筑学居住建筑设计课程解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5级建筑学专业居住建筑设计课程分为三个教学大组、两个地块。根据地块不同,教学分为两个主题:“居住的可能性——基于目标人群的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设计”、“边界与居住——大学校园周边地段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与设计”。


1

居住的可能性

基于目标人群的住区规划及居住建筑设计

课程背景

“空间有界,心灵无疆。” 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居住建筑设计的研究,已不再满足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使用方便合理和单纯的套型创新等方面。居住模式多样化的空间表征,成为研究如何建构、优化和完善居住建筑设计所必须关注的现象。积极关注社会群体居住需求,将社会趋势、住宅本质及住户体验有机结合,鼓励思考如何达到资源集约、空间设计合理和居住舒适的三重和谐将成为当代住宅设计的核心内容。

从场地调研和目标人群出发,强化调研过程与分析结果。基于目标人群的居住建筑设计,要求根据住区所在城市环境及规划定位,确定合理的住区规划布局及适宜的居住人群。分析目标人群的特征及要求,研究适应性居住模式,进行居住空间创新设计。

课程选址

本次选用地块为大学城虎溪校区西侧的待开发空地。由于临近川美、重大,针对活跃的学生群体,创业街区如何与住区结合成为设计的入手点。

(节选自王杜龙、翁钰展图纸)

(节选自何晨铭、张忆图纸)


部分优秀作业展示

1

指导老师:田琦、孙天明、黄颖、曾引

1-01

浮沉方院

作者:李梦瑶、李恒佳

指导老师:田琦

这是一座混合型青年居住社区,位于重庆大学城重大虎溪校区与川美创意园区交界处,与龙湖U城天街接壤,住区可容数百人,在精细化设计的5000㎡内,针对SOHO人群设计,上层居住着家庭SOHO,中间层租赁给创业者,一二层为商铺与办公空间,负一层为共享活动空间,主要针对周边居住人群开放。

设计突破了一般集体居住的模式,将建筑通过四个体量的围合,形成外表错落、内在连续的院落整体。通过一层与负一层的开放街区般的公共交往空间,串联起各级邻里的共享空间,满足了当代年轻人衣食住行可能利用的空间形式。

如此,一个简单而灵活的框架中,新的空间理念和日常生活相融,人们出入于不同层级的个人—共享—集体区域,时有不期而遇,社群自然生长。



1-02

森林网格

作者:何晨铭、张忆

指导老师:黄颖

针对场地周边青年人群特点及需求设计住宅。将场地用网格模数化划分,通过方格放置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内外空间,再将大量绿化引入各方格之中,从而营造自然而充满活力的社区氛围。



从多样化和个性化、交往和沟通的需求对小体量建筑的思考:个人领域感更强,高低起伏、多种围合以形成丰富的小空间。



1-03

层叠之森

作者:吴雨桐、冯家林

指导老师:孙天明

层叠是一种至简的艺术,无需复杂的改变,仅仅通过相同模块的反复叠加,稍加一点变化, 就能形成独特的错落感、递进感与美感。层叠的艺术可以将天与地层层相连、融为一体。建筑仿佛从地下生长,一层层攀向填空,模糊了二者的界限。

生活于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之中,人们仍然渴望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然而绿色植被往往可望而不可及。为了将森林引入城市,方案采用层叠的方式创造露台,在露台上进行大面积绿化。于是,在该高层建筑内,推门即可接触到绿意、呼吸到新鲜空气。


采用简化的模块式套型减少了不同住户之间的差异,模块的可变性为满足不同住户的进一步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指导老师:黄海静、左力、梁乔、于群力

2-01

在野

作者:卢星宇、林梦佳

指导老师:黄海静

相比城市中争相拔起的商业裙房、居住高楼,我们更愿还给场地一片绿野,它成为工作的篷、攀爬的坡、回家的路、相聚的场,以及一种生活方式——“在野”。

大草坡联系起高低错落的交通,并切割出谷中游逸的创业街区,使人于上下之间、不觉之中,介入了自然。绵延的居住空间漂浮于草坡之上,红色环廊作为创业者的回路穿插于其间,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展线


2-02

创意集市

作者:王煜葳 田彬

指导老师:左力

“商与”住“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一直被人们所探讨。本次设计针对青年创客群体,以川美虎溪小区附近荒地为场地,来探索住区建筑中”商“与”住“ 、”公“与”私“之间的关系。

场地秩序呈现“大街小巷”的格局,独栋住宅的组团创造丰富的街巷空间。采用“下商上宅”的模式处理“商”与“住”、“公”与“私”的关系,屋顶的自由创意搭建更贴合青年创客群体,以创造一个共享街区、共享居住的居住区。


2

边界与居住

大学校园周边地段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与设计

课程背景

关键词:城市居住、边界

封闭式围墙作为体现校园用地边界的物理形态,将校园与城市及街道简单地一分为二,各自为阵,其结果是本地块的校内居住环境的边缘化和外部城市街道及其步行环境高度紧张。

以围墙隔离似乎是迄今较为有效的校园管理模式,而实际情况是大量外来社会人群租住在校教师持有的住宅,发生在先前持有住房的教师与城市租客之间的个体交易行为与城市居住对校园空间的渗透,一方面体现出该区域旺盛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校园安全、管理等诸多问题,校园围墙除空间隔离之外似乎形同虚设。

同时,部分在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住房政策的变化,难以就近获得在其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以内的住房,职住分离带来的居住与通勤成本增加成为其本应以教学、科研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额外负担。

课程要求综合分析研究场地现状存在的上述矛盾,以边界和居住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校园-城市边界空间整合、多种人群混合居住、居住与街道生活关系的空间策略与设计解答,并以“居住”为主题回应本阶段“建筑与人文”教学主题。

课程选址

重庆大学B区沙正街大校门至劳动路侧门,北面紧临沙正街以及以学林雅园、重庆第七中学、千秋花园、时代精英为主的生活、教育社区,南面为校园内部道路以及教职工(老年)活动中心和校内高层居住建筑。

(节选自粟雨晗、王韵沁图纸)

用地范围内现有早期建设的各类学校家属住宅、城市沿街低层商住以及校园与城市街道之间的封闭式围墙;规划设计用地面积约2公顷,场地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最大高差约10米。

(节选自粟雨晗、王韵沁图纸)


部分优秀作业展示

3

指导老师:孟阳、周露、陈安、武晓勇

3-01

逸步逸居

作者:杨瑞航、黄逸涵

指导老师:孟阳

在原场地中存在校内外过于隔离、原居住区规划无法很好的迎合各类人群特点的现象。故在本设计中,以分离渗透为中心展开一系列工作。

通过对水平垂直分区和地形高差的处理使得各类人群在保证各自特定空间的前提下有一定的交流,同时,通过引入“内街”的元素,使得城市街道生活感延伸入住宅区内部,同时满足青年创客的附属需求。




3-02

流深

作者:粟雨晗、王韵沁

指导老师:武晓勇

“流深”来源于成语“静水流深”,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智慧。而这里借用意指本次设计地块其貌不扬却大有设计与开发的潜力,延伸出我们的最终目标——激活社区。


我们采用了“开放街区”的概念:沿街方向开放进深,放大节点以引入人群;平面布局上使各栋建筑平面顺应城市肌理,控制节点尺度创造出一个连一个的院型空间;结合场地自身由外向内递减的高差趋势,为人带来移步易景的流动体验;建筑自身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以此来缓和布局上的流动性;节点布置趣味性景观小品,为住宅区增加更多停驻的可能和意义。


由于篇幅原因,未将所有方案进行展示,望以谅解

继续关注《建卒》后续将对其他课题进行剖析

欢迎积极留言讨论,干货储备敬请期待!



建卒征稿


“专业大咖”

“知名学者”

“在校老师”

“实习小卒”

“校园风云前辈”

“入门小兵”

......

无论你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只要你在学术圈里圈外默默耕耘,期待在专业领域不断开拓视野,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中追寻灵感;只要你愿意将思想凝聚,通过媒介与我们分享,那么没错,就是你!你就是我们要找的一同前行的“卒子”。

 

逻辑严谨的学术思考

敢于质疑的个人主张

独到实用的经验分享

天马行空的创意点子

……

我们期待形式多样的作品,用最真实、最拿手的方式展现鲜活的你。我们欣赏“诚恳,认真,直接”——那是属于学生的生长状态。

 

刚结束了一学期,《建卒》期待一同前行的你们

投稿邮箱:jianzubjb@163.com

开放、自由、活跃、互动的思辨平台

微信ID:jianzuarchpoint

微博ID:建卒ArchitecturePoint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