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雪域风情】西藏桥梁建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当我们的话题扯到西藏桥梁建筑的时候,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联想到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雪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地貌以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要想了解这些情况,我建议最好先乘坐一架从成都飞往拉萨的飞机从空中往下俯瞰,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世代生活的这块地方是山的王国,水的世界。纵横交错的雪山、岩石山把青藏高原的表面严严实实地覆盖着。看上去活像大象身上的那张厚厚的、折皱纵横的皮肤。在密密麻麻的折皱的缝隙里,银白色的江河像一条长蛇弯曲地爬行,当飞机降低高度离地面越来越近的时候山野、水渠、树林、村庄、农舍……它们的轮廓渐渐地映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静静的躺在山沟中。这就是西藏高原我们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地方。这样的生活环境自然是封闭的,封闭造成了与世界交流的障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贫困、落后相伴而至,而交通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隔河相望的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用民歌对唱的方式来表达爱情,却不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种既浪漫、又心酸的爱情故事在西藏高原并不是几百年前才有过,而是现在七十岁以上健在的老人们的回忆中可以寻找得到的。

牛羊之声相闻,老死去无法往来。这样的生活,在半个世纪以前的西藏高原上不难找寻。人们常常为一座山的障碍、一条江的阻隔而困扰、无奈。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路的企求、对桥的渴望,如同对阳光、对水的渴望,于是西藏老百姓对西藏历史上以筑桥闻名的高僧唐东杰布格外尊敬。唐东杰布是藏传噶举教派的著名高僧,而唐东杰布的名字在西藏老百姓中妇孺皆知,我觉得并不是他生前修建了多少座寺庙佛堂,也不是因为他培养了多少个佛门子弟,更不是因为他为噶举教派的教义和教规方面有什么特殊建树。而是他用毕生的精力,为老百姓筑路修桥,改变了老百姓交通难的局面,老百姓从唐东杰布修建的桥梁中得到了实惠,便带着一种感恩心情纪念他。六百多年来,藏族老百姓中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习俗,不管谁乔迁新居了,第一个请进新房子的就是一尊唐东杰布塑像,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对这位铁桥人的爱戴。如果在西藏观看藏戏,稍微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不管表演什么藏戏剧目,,这也是一种对唐东杰布的纪念方式。我们知道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当年唐东杰布组织藏戏班子,创作藏戏艺术到各个地方演出筹集到资金用来修建桥梁。看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路子是早在六百年前就被我们的先民们探索过了。既然唐东杰布在西藏修桥的历史上有过如此卓著的功勋,那么他当年修了多少座桥梁,这些桥梁分部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还能看见几座,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也急于找到这些答案便翻阅了唐东杰布传记。这个传记是唐东杰布的再传弟子久米德庆写于公元17世纪初的。传记中用了很大的笔墨叙述的唐东杰布弘扬佛法的功绩,至于修桥方面做出的贡献在这部传记的最后部分只有一段统计文字。这部传记在内容叙述的结构上看似比例失调的现象今天我们看起来很难理解,但是把它搁在至上的那么一个社会里那是正常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作者用大量的文字来讲述唐东杰布修桥的故事,而弘扬佛法的功绩只言片语地带过去的话,这样的传记当时不可能刻印,拿今天的话来讲不可能出版,今天我们也无缘见到这部传记了。十分幸运的是今天我们看到了唐东杰布传记。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部传记的最后那段统计数字上的时候,唐东杰布有血有肉的形象渐渐出现在我们眼前。传记说唐东杰布一生修建了58座铁桥,制造了大小船只118搜,修建了60座木桥……这个统计数字让我们感受到唐东杰布对西藏交通的贡献,人们称赞他为铁桥人是名副其实的。不过仅仅这么一段说法还不能满足我们的心愿,于是我想藏文化方面集大成的资料《东噶藏学大辞典》可能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因而认真翻阅了这部辞典。《东噶藏学大辞典》提供的资料比唐东杰布传记提供的资料更为详细。下面我把这部辞典中唐东杰布辞条的文字摘抄翻译下来。唐东杰布公元1361年生于吴哇拉兹仁青定(今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境内)一个农户家中,卒于公元1484年,享年125岁。唐东杰布一生游历四方,广泛筹集修桥所需铁料,于1430年修建了拉萨大桥,1484年修建了雅砻地区娘果渡口铁桥,这是唐东杰布修建的最后一座桥。唐东杰布修建的大桥绝大部分是吊桥,长短各异,长者有100米,短者也有50来米,桥面最宽的有2米,最窄的有1.5米;桥身根据江水的深度和江面的宽度而定。江面宽而江水不深的地方,江中修筑桥墩,铁锁通过桥墩钉于两岸岩石或砌石桥座上。江面窄而水流湍急的地方,铁索吊在江面上,铁索两端钉子两岸砌石桥座上。铁锁粗细根据江面的宽度和运输载重来确定,一般都有八岁孩童的手臂那么粗。铁索上的铁环、铁钉、铁扣等部件打制的十分精细,规格尺寸就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那样。这些铁桥虽然历经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雪浇,但见不到一块生锈的地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些铁桥仍在西藏的交通运输上发挥着作用。在交通相对闭塞的西藏广大农牧区,这些铁桥上至今还有人畜过往。《东噶藏学大辞典》中的这一段文字更为详尽地告诉我们当年唐东杰布修筑桥梁的细节,让我们对西藏的筑桥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这位在西藏交通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产生敬慕之心。

著名架桥大师——唐东杰布修建的铁索桥

  我去过不少农村牧区,在我去过的这些地方见到过几座古老的桥,看上去这些桥也有悠久的历史。1997年,我去阿里时,在离阿里地区扎达县县城不远的地方看到了一座古老的桥,这座桥架在象泉河上,它是由圆石干砌做桥墩,上面用圆木排列成悬臂壮延伸构成的石木桥,看上去十分古老。同年我在扎达县琼龙乡看到了一座石木桥,它从筑桥用的材料到桥的形状、结构都同上面说到的那座桥没有什么区别。更让人惊奇的是,1969年,我在堆龙德庆县马乡插队落户的时候,回家路过位于马乡与古荣乡交界处的龙巴桑巴沟,那里有座架在堆龙河上的石木桥,也是圆石干砌、圆木排列的悬臂桥。这座桥与我在阿里扎达县见到的那两座桥没有什么两样。我在想,相隔一千公里距离的两地看到的两座桥居然像一个人设计的一样,这绝不会是巧合,更多的猜想可能是唐东杰布修建的。

  当江面很宽的时候,这种石木桥就无法修筑,这就是它的局限性。这个时候人们就选择渡船来解决困难,可惜船只在西藏交通运输上运用的不是很广泛,我们看到的只有雅鲁藏布江中游的牛皮船和尼洋河上的独木船,这些船已它古朴、轻便、玲珑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江面很宽无法用筑桥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高原人们就想到了用溜索来代替桥梁。溜索比起桥梁制作简单,它是一个能承载两百多斤重量的铁索悬吊江中,两端钉在两岸岩石上,过往人吊在铁索上溜过去到达江的彼岸,这种溜索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而且十分危险。在今天的人看来溜铁索那是探险家的行为,并非常人所能,而在交通极其困难的过去,过溜索完全是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在昌都镇东面的那条江上亲眼见过溜索。

 在西藏东部雨林地带茂密的森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桥,那就是藤桥。藤桥是用藤材料编织出来的,它的架桥原理同溜索一样,只是它的制作比溜索更为复杂。而且过往人不是吊在空中溜过去,。这种桥梁我也是从老旧的图片上看到的。

坐落于离拉萨古城不远处的琉璃桥,藏语中称为宇拓桑巴。

现在我们把目光收回到拉萨,我们就会看到拉萨古城中的一座汉式桥,拉萨人管它叫宇拓桥,其意义绿色琉璃瓦盖顶的桥。《拉萨文物志》上称之为琉璃桥。宇拓桥是方石砌筑桥,是绿色琉璃瓦盖顶呈歇山檐状,完全是汉式风格建筑,50多年前,这座桥是古城拉萨中标志性建筑之一,是连接古城拉萨与布达拉宫雪古城之间的交通要道,往来于拉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之间的农民、市民、商人、官员无不通过这座桥。时间跨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拉萨的城市建设有了飞跃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使拉萨城市地面水流改为地下水,从而曾经在历史上起着交通要道作用的这座石桥的交通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这种古建筑,它仍然得到政府的保护,今天宇拓桥完好无损地矗立在美丽拉萨城中,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也因为这座桥的存在,拉萨城中唯一的一条步行街的街名是以这座桥的名字命名的。关于宇拓桥的修建年代在《拉萨文物志》上是这样记载的:该桥建筑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建于公园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时期;一说建于18世纪。根据建筑特征判断,现存石桥年代较早,桥上汉式风格的歇山顶桥廊则不会早于18世纪。

  当我们说到拉萨城中的那些桥梁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拉萨罗布林卡措吉颇章园中的石桥和宗角禄康公园中的石拱桥,它们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在这篇文章中如果把它们忽略不谈,恐怕将会造成一大缺憾。

  我常去那些地方游园或路过,每当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时,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种难以忘怀的画面,在这里我把它描绘出来让我们共同欣赏。四面绿树环抱,林中鸟语阵阵;湖面黄鸭戏水,湖底鱼儿追逐;孤楼独坐湖中,石桥难奈牵手,试问孤楼无情,抑或石桥多情,我问园中小草,小草低头不语。在这幅动人的画面里,石桥的存在无疑使得那里的景色更加美丽,更加富有诗意,给人以精神上的喜悦,这就是园中两座桥存在的价值。湖中架桥,桥连楼阁,这种园林设计理念显然源自内地,被高原人接受纳入高原民族的审美视野中予以认可。时至今日,西藏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大胆地运用了这些元素,出现了不少作品,它们给人美的享受是无可非议,可是在我看来那些水泥筑造的桥梁和湖心小亭,总也比不上石桥,那样勾起我心中幽远的情思,这也许是我的思想落伍的缘故吧!

  走出拉萨城,到了堆龙德庆县在县城以东1500米左右,堆龙河接近流入拉萨河的入口处有座桥梁,它是拉萨去往贡嘎机场公路上遇到的第一座桥,这座桥称作赤桑桥。早在70多年前的1938年,大贵族擦绒家出资设计修建了赤桑水泥钢架桥。可以说,这是西藏筑桥史上第一座现代桥。当时筑桥用的材料水泥和钢材是人背畜驮,翻山越岭从印度运到拉萨的,这座桥的修建使当时拉萨通往曲水的交通得到很大改善。今天我们路过赤桑公路桥的时候仍能看到当年赤桑水泥桥残存的桥墩。

  西藏桥梁建筑历史上,修建现代桥梁真正的帷幕是随着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而拉开的。在这两条通往世界第三极的公路上,桥梁好比一颗颗珠宝串在公路这条线上,成为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川藏公路正式通车,一辆辆解放牌汽车通过拉萨大桥进入拉萨城,当时拉萨市民带着激动的心情欢呼雀跃,随后拉萨城内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歌中唱道:拉萨大桥的建成,给独霸拉萨河渡口的夏苏大胖子的嘴上打了叉,可见人们对桥梁的期盼。

  从那时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西藏高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高原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西藏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现代大桥——拉萨大桥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成,到了21世纪初拉萨柳梧大桥竣工使用,仅仅50年内拉萨河上已经有了四座长达百米以上的现代大桥。拉萨河从墨竹工卡县城流入曲水县城,在这不到200公里的河段上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座大桥,这样的建设速度在西藏千年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西藏的公路铁路建设飞跃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西藏桥梁建筑事业,同时在西藏这块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桥梁建筑发挥了极为重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拉萨河上架起的年轻的现代化桥梁,犹如彩虹横空出世,光彩耀眼。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遇山凿洞,遇水架桥,跨越青藏高原。天路上飞驰而过的铁龙在雪域高原莽莽的雪山与江河之间穿行,当铁龙驶过拉萨柳梧大桥的时候,正式进入了圣城拉萨。的确,每次我从火车车窗里看到拉萨柳梧大桥的时候,富于艺术魅力的造型即刻把我引向联想的世界里,那横卧在江面上的几条雪白的弧线,恰似几朵盛开的白莲花,愿人类生活的环境永远像莲花一样圣洁;那横卧在江面上的几条雪白的弧线,俨如一条飘飞的哈达。哈达飞向拉萨,祝福飞向西藏,祝福西藏吉祥,祝福人民幸福,祝福所有来到西藏的客人旅途愉快!很高兴,关于西藏桥梁建筑的话题在拉萨柳梧大桥的祝福中画了句号,这是吉祥的牵动,这是祝福的引领。

作者:次多

本期主编:萱歌

责任编辑:白玛央宗

笑盈盈地在高处走过,喜马拉雅山下,让我们

拾起原始冰河的壮丽......

内容关于并不限于图、文、旅、音、影......  

欢迎入驻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