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园林古建发展,悠悠千年历史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和圆形浅穴式房屋来看,古建,已走过六、七千年历史。

崇山峻岭、蜿蜒万里的长城;科技同艺术完美结合的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故宫……这一系列技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如同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予以人美的享受的观赏艺术。

今天,让我们来一趟古建之旅,用心聆听……

一、原始雏形阶段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经会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息之地,北京、湖北、广东等地均有发现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氏族部落,运用黄土层为墙壁,以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由于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出干栏式建筑

据文献记载,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人就已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黄河流域出现不少原始聚落。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等,分区明确,布局有秩。木结构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形成了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古建的草创时期

西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经过夏、商、周三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营建出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运用到筑墙造台。此时,木构技术较原始社会有了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且饰以彩绘,屋顶也开始使用陶瓦。

不论是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及建筑材料的制造和运用,以及注重色彩、装饰的搭配,都标志着古建达到雏形阶段。

二、秦、汉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动用全国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防匈奴,凿灵渠以通水运。

汉代继秦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后,又进入大规模建筑营造时期,汉武帝前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东汉光武帝按照东周都城旧址修建了洛阳城和宫殿。

经历秦、汉五百多年历史,由于国家统一、国力昌盛,古建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作为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经趋向成熟,重要建筑上普遍使用斗拱,屋顶的形式也多样化,歇山顶、悬山顶等均出现。制砖和砖石结构和拱券都得到了新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建筑传入。北朝营建都城洛阳,南朝营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在前代基础上持续建造,但规模气势远远无法和秦汉相比。

东汉时代传入在此时发展起来,一时间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处,南朝都城建康也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这一时期的建筑,融入了许多印度、西亚建筑形制和风格。

四、隋、唐

隋唐时期建筑,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融合了外来文化,形成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这时期古建进入成熟阶段

隋朝不足四十年的王朝史,但在建筑上却颇有作为。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隋炀帝时期,名匠李春还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朝经历了一百多年稳定发展,在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都出现规模巨大的宫殿、园囿。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都兴建大量寺庙、道观。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也知道运用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五、宋、辽、金

从晚唐开始,又进入了三百多年的战乱时期,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跌落下来,再也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和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艺,都有不少提高和突破。

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地继承唐代的特点,后期的金代,建筑上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向着细腻、纤巧发展,建筑装饰也愈发讲究

北宋时期,朝廷颁布发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书中总结历代建筑技术的经验,反映了古建发展到宋代,在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上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六、元、明、清

元、明、清统治达六百多年,让保持统一的局面,由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已接近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的历史也走到最后的辉煌。

元代营建大都和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明清时期兴建帝王园囿和私家园林,形成历史上的一个造园高潮。明清两代距今较近,许多建筑作品都得以保存,如北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寺塔、道观宫观、民间住宅等,构成古代建筑史的光辉篇章。

古建从新石器时代萌芽,到商周时期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时期持续发展到清代渐趋衰落,前后历时数千年。那么在这漫漫岁月中,古建到底有何魅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