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秦汉书法(4)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尚府君残碑


《尚府君残碑》拓片  可嘉提供

  即《尚博碑》,全称《汉甘陵相尚府君碑》,又称《甘陵相碑》。隶书,碑残为两块,一块残高152cm,宽22cm,存文五行;一块残高181cm,宽24cm,存文六行,行皆三十字。无刻制年月,从字体看,当在东汉晚期。1922年洛阳市城北张羊村北陵出土,原存偃师商城博物馆,今藏河南博物院。此碑书体规整秀美,笔法雄健,字势舒展,为隶书成熟时期典型作品。

上林共府铜升铭


《上林共府铜升铭》拓片

孙仲隐墓志


东汉《孙仲隐墓志》  山东高密文物管理所提供

桐柏庙碑


《桐柏庙碑》 宋拓本 

题首

正文:


武氏祠画像题记


《武氏祠画像题记》拓本(部分) 可嘉提供

   《武氏祠画像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为黄易挖掘出土。旁有隶书题记。现存1069字,为汉代刻石书法字形较小的作品之一。清方朔跋此石书法云:“汉隶小者甚少,小而精且多者尤不多见”


五凤刻石


《五凤刻石》 可嘉提供

  又名鲁孝王刻石。公元前56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即五凤二年)刻,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钓鱼池。当时工匠取石维修孔庙,提领修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随即移石入孔庙,现存孔庙东庑。

  刻石长71.5厘米,左高38厘米,右高40厘米,厚43厘米,石灰岩质。共十三字,曰:,3行,隶书,仍带有篆书笔意,简质古朴。刻字处宽25厘米,高24.5厘米,凿成龛形。左侧刻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   


汉瓦当


  瓦当,俗称瓦头,是施于房椽的瓦的垂下以遮档椽头的部分。瓦当在秦汉最盛,除花纹外,多用文字,以篆书最常见,称“文字瓦当”。以下介绍几件故宫博物院藏品。

 

  “甲天下”瓦当,西汉,直径19.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瓦当,陶质。瓦当是建筑用材料,覆盖于宫殿、庙堂或其它房屋建筑顶部边缘,下垂一面朝外,故称“当”,有朝向之意。瓦当面通常为圆形,上有图案、文字,或二者并存,是研究图案、文字和建筑构件的重要实物。此件瓦当面上部为一马一鹿图案,左右并列,下部“甲天下”3字凸起,篆书体。“甲”作序数时为第一的代称,《文选·张衡〈西京赋〉》:“北阙甲第,当道直启”,李善注引薛综曰“甲,言第一也”。“甲天下”有显示地位之意。

  “汉并天下”瓦当,西汉,直径1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汉并天下”瓦当 ,一九五一年陕西省临潼县栎阳出土,是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时所造。

  西汉瓦当,陶质。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汉书·贾邹枚路传》记:“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又《董仲舒传》中言“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永受嘉福”瓦当,西汉,直径15.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瓦当,陶质。瓦当面“永受嘉福”4字凸起,缪篆书体。缪篆书体在汉代铜器和印章文字中时有所见。《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永受嘉福”为祈福之语。

 

  “维天降灵”瓦当,西汉,直径17.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瓦当,陶质。瓦当面“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12字凸起,篆书体。《汉书·宣帝纪》“(元康四年)三月,诏曰:‘乃者,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未央、北宫、高寝、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朕之不逮,寡于德厚,屡获嘉祥,非朕之任’。”又“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骄色,内省匪解,永惟罔极”。此实为统治者以自然现象附会神灵祥瑞之兆,又取警示之意,以图王朝永固。

  录文: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

以上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

西汉 光耀块宇瓦当 面径18cm 陕西茂陵博物馆藏

西汉 长毋相忘瓦当 面径14.8cm 陕西淳化县文化馆藏


王平君阙铭


东汉 王平君阙铭 阙高220cm 宽57cm 四川成都市出土


西狭颂


西狭颂拓片

西狭颂局部


  摩崖刻石,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西狭颂》摩崖可分为四部分。

  (一)正文,为标准的正方形,纵横各145厘米,20行,满行20字,计 385字,正文内容主要记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二)《西狭颂》篆额,“惠安西表”4字小篆一列在上,字径长约13厘米,宽约9厘米。(三)文后题名,12行,114字,小于正文,字形略扁,其中第十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挥翰遣词皆斯人”(南宋?洪适《隶续》)。(四)《五瑞图》,位于正文前的拐角处,分别刻有“黄龙” 、“白鹿”、 “木连理”、“嘉禾”、“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6幅和对应的题榜6处15字。在《五瑞图》与正文间,刻有两行题记,26字:“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另外,在“木连理”图下尚有4行小字题名34字(漫泐7字):“五官掾上禄上官正字君选/□□□□上禄杨嗣字文明/□□□掾下辨李京字长都/记(‘记’字较大,系后人增刻)”。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谓其“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赞其“疏宕”;杨守敬《评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徐树钧《保鸭斋题跋》叹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日本著名书法家牛丸好一则认为:“《西狭颂》,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释文:恵安西表 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詩》悅《禮》,膺祿美厚,繼世郎吏。幼而宿衛,弱冠典城。」有阿鄭之化,是以三[竹/剖]符守,致黃龍、嘉禾、木連、甘露之瑞。」動順經古,先之以博愛,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不肅而成,不嚴而治。朝中惟靜,威儀抑抑。督郵部」職,不出府門,政約令行,強不暴寡,知不詐愚。屬縣趨」教,無對會之事。儌外來庭,面縛二千餘人。年穀屢登,」倉庾惟億,百姓有蓄,粟麥五錢。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崇造雲,下有不測之谿,阨」笮促迫。財容車騎,進不能濟,息不得駐,數有顛覆霣」隧之害,過者創楚,惴惴其慄。君踐其險,若涉淵水。嘆」曰,詩所謂:如集于木,如臨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則」為設備,今不圖之,為患無已。勅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審,因常繇{繇,今字}道徒,鐉燒破析,刻陷崔嵬{陷,今字},減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土石。堅固廣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歡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風。乃刊斯石,曰:」

  赫赫明后,柔嘉惟則。克長克君,牧守三國。三國清平,」詠歌懿德。瑞降豊稔,民以貨稙。威恩竝隆,遠人賓服。」鐉山浚瀆,路以安直。繼禹之迹,亦世賴福。」建寧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時府。」

  丞右扶風陳倉呂國字文寶。」門下掾下辨李雯字子行。故從事」議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齊。故從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華。故從事」主簿上祿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祿張亢字惠叔。故從事」功曹下辨姜納字元嗣。故從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瑋甫。」從史位下辨仇靖字漢德,書文。」下辨道長廣漢汁邡任詩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彥字子才。


华山庙碑


《华山庙碑》(四明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可嘉提供

《华山庙碑》(华阴本)选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可嘉提供

《华山庙碑》(华阴本)选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可嘉提供

《华山庙碑》(华阴本)选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隶书碑刻。篆额题《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八年(165)立于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一说作于延熹四年。《金石萃编》载:碑高七尺七寸,宽三尺六寸,字共二十二行,满行三十七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以后该庙所存者为重刻。

  此碑碑文乃记述帝王修封禅,祭天地事。此碑书法于整饬端严中饶有变化,为学汉隶者所重。因碑末有“郭香察书”四字,引起历代学者议论,有认为是“郭香察”书的,也有认为“郭香”察莅他人之书的,更有唐徐浩《古迹记》直指为蔡邕所书,“察书”(意即检查校对)者为郭香。但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何以是蔡邕所书。此说一出,影响甚大。如宋洪适《隶释》、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顾南原《隶辨》以及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即均沿徐说。明郭宗昌《金石史》及赵崡《石墨镌华》乃开始对此说提出怀疑,而认为真正的书丹者当是郭香察。《石墨镌华》书前目录中《华山碑》下,题“郭香察书”,《金石史》则直称《华山碑》为《香察碑》。近世学者,基本上已确认郭、赵之说为是,而以启功先生的文章论辩最详(见《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81年版)。

  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端雅轨正,冲和遒密,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有庙堂之气,为隶书正脉。明郭宗昌《金石史》称其“结体运意乃是汉隶之壮伟者”。清代隶书名家金农曾盛赞“华山片石是吾师”。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翁方纲则说:“朱竹垞于汉隶最推是碑。以余平心论之,则汉隶自以《礼器碑》为最。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借以观前后变割之所以然,则于书道源流是碑为易见也。使人易见者,非其至者也。”(《两汉金石记》)

  此碑在唐代已被重视,当有其拓本,但未流传下来。传世原石旧拓本有四。

  一、长垣本,亦称“商邱本”。因明代曾藏长垣(今属河南)王文荪处,入清后藏商邱宋荦处,故有此两称。其后为陈崇本、永理、端方所递藏,后有吴让之、朱彝尊、宋荦、陈崇本、翁方纲、阮元,何绍基, 翁同龢等人题跋。为宋拓早本,后归日本中村不折氏。

  二、华阴本,亦称“关中本”。明代曾藏华阴商云驹、云肇兄弟之墨庄楼,后归郭宗昌、清代王宏撰,朱彝尊、端方等递藏,帖后有郭宗昌、王铎、翁方纲、钱谦益题跋,现藏故宫博物院,

  三、四明本。原拓整张裱轴。 为四明丰道生所藏,藏宁波丰坊之万卷楼,又归宁波天一阁范氏,入清先后归榭山、钱大昕、阮元、端方等人,后归香港胡惠春。。裱轴四周有翁方纲、陈崇本、阮元、何绍基等人题记,几百年来不缺不烂,赖以窥见原碑全貌,为他本所不及。(浏览四明本原拓整张裱轴)

  四、顺德本,即金农金冬心藏本,上有金农好友马曰璐、马曰琯兄弟“小玲珑山馆”钤印数枚,故有“玲珑山馆本”之说。惜缺二页计九十六字。晚清时,广东顺德 李文田(1834-1895)督学江西,以三百金俸银购得,成为他“泰华楼”中的珍品。曾延赵之谦从钩本中补缺二页,胡钁又从长垣本中重钩二页。光绪末年,两江总 督端方曾用尽心机,想从李氏之子手中收购此帖,但未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此拓本归香港利荣森先生之“北山堂”,后利氏捐赠此帖,以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所新厦落成及文物馆成立,现藏香港中文大学。以上四本均有影印本行世,另有香港《书谱》所刊贞汉阁藏宋拓本,实系伪本。

长垣本选页 (来自书法纵横网站)

华阴本选页(来自书法纵横网站)

四明本选页 (来自书法纵横网站)

  隶书自西汉发展至东汉,其用笔结构渐趋完美、严谨、成熟。《华山庙碑》也体现了这一点。点画多为筑锋逆势,藏头护尾, “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所书线条顿挫郁拔,能给人一种立体感。此碑用笔方圆兼备,奥折洞达,提按分明,顿挫跌宕,沉劲有力。通过用笔的提按与转折巧妙变化,构成此碑动静的对立统一。折笔方势主静,转笔圆势生动,直线为静,曲线为动。对于隶书的典型特征,一波三折,蚕头雁尾极为强调。波挑劲健而内含骨力,波磔极富装饰之美。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盛赞此碑:“字字起棱、笔笔如铸,意包千古,势压三峰,竹土宅)老人谓为汉隶第一,不自禁其惊心动魄也,良无欺哉!”

   此类碑刻为纪功铭德,庄重的“庙堂文字”,整饬端庄,法度森严。其结字方整又有细微变化.长短互用,笔势的斜正互为照应、避让。清代朱彝尊评此碑云:“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第一品,”由此可见,临习此碑应注意其方整、流丽、奇古的特点。

  此碑与《乙瑛》、 《礼器》诸碑有许多相似之处。其结字上部紧收,下部舒展,既保留了《乙瑛》、《史晨》等碑的端庄又将其舒展之势加以夸张。整体气息华美遒丽、朴茂厚重的《华山庙碑》至今仍不失为习隶优秀范本。我们在看到此碑的诸多优点的同时亦应注意其不足。在学习隶书时扬长避短,研究隶变之规律,上追高古之气,善于吸收汉碑精华,避免堕入唐隶之流。( 参考《青少年书法》2001年第2期《端雅轨正 冲和遒密  ——汉<华山庙碑>书法浅析 》 文/于生德)


鲜于璜碑


  一九七三年五月,在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出土了一块东汉碑石,碑首有画像,碑额为阳刻汉篆,曰:“东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它就是人们俗称的《鲜于璜碑》。碑阳、碑阴共有八二七字。立碑年代是东汉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
  一九七九年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的“首拓本”,一下子轰动了书法界,并被认为是明代出土《张迁碑》以来,唯一可相媲美的汉碑。
  看《鲜于璜碑》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张迁碑》,这种通感大概是产生于这两块碑文的字形多呈方硬感的原因。但是,当人们细赏《鲜于璜碑》,就会发现,它还有着自己的强烈个性。《鲜于璜碑》笔画丰厚饱满,波法平整,横画的感觉略比竖粗。碑阳字多呈扁方,而碑阴字扁、长,方相交替出现,形态变化十分生动。加之有时重心高举,下方散开,有时重心低着,呈敦厚状,有时又重心偏倚,或左或右,动势出入微妙之间,妙趣横生。另外《鲜于璜碑》波挑也与众不同,许多横波肥厚而作扭锋上翘状,更增添了一种幽默感。
   《鲜于璜碑》因是初拓,所以字口清晰,十分宝贵。但因此在书写时也要善于识别,弄清哪些笔划的起头处属于工匠刀刻所为。切莫把宽博方整的外貌和圆浑内在的用笔混为一谈,更不能依样画葫芦,把笔划起头处描成方形。如果仔细揣摩,就会发现此碑处处用中锋,虽转折处多呈直角,但不用中锋圆笔,是表现不出此碑那种含蓄浑厚的感觉的。 
  《鲜于璜碑》阴与碑阳虽出于一人,但碑阴变化、气度更大,风格也更具特色。于《西狭》、《郙阁》、《张迁》等雄强风格外,再显示了一种典雅、壮美的面貌。

《鲜于璜碑》(全)  可嘉提供

《鲜于璜碑阴》(全)  可嘉提供

《鲜于璜碑》(局部)

夏承碑


《夏承碑》拓片选 


  此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立,隶书。14行,行27字。宋赵明诚《金石录》跋云:“碑在洺州,元祐间(1086~1093),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宋洺州广平郡,故治即今河北省永年县。明成化十五年(1479),广平知府秦民悦发现此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以覆之。但碑之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为后人剜剔(见秦民悦《广平志》)。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为工匠所毁。越二年,知府唐曜乃于漳川书院(紫山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亭中。重刻碑高259.2厘米,宽124.8厘米,文13行,行35字。有额,碑末有“建宁三年蔡伯喈书”一行八字及唐曜重刻题记,皆正书。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

  碑主夏承,字仲兖,其祖、父及兄皆居显位,所谓“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承有文德,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淳于县故治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三十里)。建宁三年六月卒。

   《夏承碑》为著名汉碑之一。以其结字奇特,隶篆夹杂,且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自元王恽始定为蔡邕书,此后诸家多沿其说,然实无确据,故间有提出怀疑者(如清顾南原等)。姑不论书丹者为谁,历来对其书法有高度评价,则大致是统一的。如元王恽云:“近观公(按指蔡邕)建宁三年所书《五官功曹掾夏承墓表》,真奇笔也,如夏金铸鼎,形模怪谲,虽蛇神牛鬼,宠杂百出,而衣冠礼乐已胚胎乎其中,所谓气凌百代,笔陈堂堂者乎!?”(《秋澜集》)明王世贞谓:“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繇)、梁(鹄)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载,而他书亦不可考,姑阙之以俟知者。”(《弇州山人四部稿》)清王澍谓:“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虚舟题跋》)翁方纲评云:“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两汉金石记》)康有为谓:“王恽以《夏承》飞动,有芝英龙风之势,盖以为中郎书也。吾谓《夏承》自是别体,若近今冬心、板桥之类,以论语核之,必非中郎也。”

  据赵明诚《金石录》称此碑“刻划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可见原石在南宋初年尚称完壁,惜久已不在人间。据称存世唯一比较可信的原石拓本,为明无锡华夏(字东沙)真赏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

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后汉书·蔡邕传》),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凡九年。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试以《周易》经石为例,略作分析。其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当为的论。近年也有人讥其过于方整,而冠之以“馆阁派”。其实,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惟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熹平石经残石 汉熹十四年( 175年)碑阳高31厘米,宽66厘米;碑阴高33厘米,宽61厘米
  1929年河南洛阳故城大郊村出土,195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贤良方正残石


《贤良方正残石》拓片  可嘉提供

  《贤良方正残石》,著名的《安阳残石》之一,为《子游残碑》上截。高41cm,宽57cm,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191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后归姚贵昉和天津王氏,现藏天津博物馆。碑文隶书12行,存93字。碑刻隶字古朴,结体凝整,用笔含方蓄圆,拙中蕴秀,富于变化。


洛阳刑徒墓葬砖铭


   刑徒墓砖,清末时就有出土。清《陶斋藏石记》和《恒农冢墓遗文》都曾有过记载。一 九六四年洛阳南郊发掘了五二二座刑徒墓,墓葬砖得以大量的出土,砖上的铭文书法亦渐被重视。在发掘中我们知道这些墓葬砖的铭刻时 间在公元一O三——公元二一五年期间(永元 十五年——延光四年)。
  现有的资料证实,这些刑徒墓葬砖上的铭文有先朱书而后刻者,也有直接以刀刻划者。大概是因为对待那些死去的刑徒不必那样认真 的缘故,铭文刻画多草率。用刀之法有些象秦诏版中简率的一路,使人感受到天真,质朴,奔 放不羁的美。
  按情理《刑徒墓葬砖铭》当属汉砖类,然观其拓片却没有汉砖和汉瓦当那种凝重美,据 说刑墓砖是把砖头磨光后,再刻上铭文的,非翻模所为,所以它不类汉砖拓片,倒很象汉金器上的凿刻铭文。当然它纵横舒展,用不着象 汉金文那样受装饰趣味的约束,它大小随意,也用不着象简牍文字那样排列成行。最妙不过的是几乎不用波挑,但隶书特征,体势全在,这 一点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夏阳扶荔宫砖文


   一九六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出土,距司马迁墓很近,砖上文字为“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夏阳为韩城古名,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据考是宫内遗物。

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孔?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 
 
《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古代碑帖鉴赏》

袁安碑


  
  东汉篆书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在今河南境内,碑石已残,每行末一字及碑额均已损佚,现存碑石高1.53米,宽0.74米,文共十行,满行存十五字,有穿在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此石于明万历间在偃师县辛村牛王庙中用作供案,因字在下面无人知为碑刻。1929年夏,村中一儿童仰卧其下纳凉,发现石上刻有文字,即告村人,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流传行世。近时有翻刻本。书法结体微方,运笔圆匀,所存之字笔画皆极清晰,为学篆者取法善本。有影印本行世。

释文: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 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 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 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 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 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 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 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三〕 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袁敞碑


《袁敞碑》辽宁博物馆藏石

  全称《汉司空袁敞碑》,东汉篆书碑刻。1923年春出土于洛阳。东汉永元四年(117)立。《袁敞碑》出土时因已断缺,初不知碑主是谁,立于何年。经马衡先生考证,始定为袁安之子袁敞的墓碑。袁安父子,《后汉书》均有传。据《后汉书·安帝纪》载,袁敞卒于元初四年四月,于是刻碑之年亦定(见马衡《凡将斋金石论稿“汉司空袁敞碑跋》)。与《袁安碑》字体如出一手。马衡谓:“或因敞之葬,同时并立此碑(按指《袁安碑》),未可知也.”


释文:敞叔平司徒公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 五月丙戍除郎中九年 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申申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年平元 匠其七月丁丑拜东 丙戍徵拜大仆五年 初二年十二月庚 其辛酉葬


尹宙碑



   全称《 汉故豫州从事尹府君铭 》。东汉隶书碑刻。篆额已残,止存从、铭两字。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于河南鄢陵。碑主人尹宙,字周南,河南颍川人。博通经传,官至豫州(治在今安徽毫县)从事。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终年六十二岁。

  元皇庆元年(1312)正月,汴梁路(今河南)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巴赤为修孔庙录求石材于洧川发现,后移至鄢陵孔庙内,后不知何时佚失。明嘉靖十七年(1538),一说万历间(1573~1619),因棺水泛涨,岸崩而重出,复迁回鄢陵孔庙。今庙已改为县立第二中学。详见《增补校碑随笔》。

  《金石萃编》载:碑高八尺一寸,横三尺九寸,字共十四行,满行二十七字。书法方整浑穆,万经《分隶偶存》评为“汉碑之尤者”。 碑石初出土时字基本完整, 一字不缺。清乾隆、嘉庆间拓本则“德寿不”等字已泐。碑阴有元皇庆三年题记。

  《尹宙碑》结体内紧外拓,笔画细瘦圆健,体势近似楷书,元明以来书家多称之,给以较高的评价,“无一字不生动,无一字不规矩”,《尹宙碑》是汉隶高峰期的碑刻之一。清王澍评其书云:“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约多以古劲方拙为尚,独《尹宙碑》笔法圆健,于楷为近。”(《虚舟题跋》)后世每多以此碑与《孔宙碑》并称“二宙”。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谓:“(《尹宙》)碑字较诸碑稍大,而冲和有度,正与《孔宙碑》可同玩之。”郭尚先虽以为《尹宙》比《孔宙》“不及远甚”,但他临写“二宙”时,仍说“笔下觉有秦篆气”,并说《尹宙》“其神逸固不及《史晨》、《韩勑》诸石,而圆到整丽,要非魏人所能仿佛。”(《芳坚馆题跋》)至乾隆时,全碑仍一字不缺。其后拓本,泐字渐多。


幽州书佐秦君石阙


《幽州书佐秦君石阙》拓片  可嘉提供

  

  此石1964年出土于北京西郊石景山。无年月,存阳文“汉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10字。藏北京首都博物馆。同时发现的有石表、石柱、石柱础、石阙顶等。石柱刻文有“永元十七年四月”等字样。“永元”为东汉和帝年号,凡十六年(89~104)。公元105年阴历四月改元“元兴”,刻文仍题“水元十七年”,当是由于远离京城,诏令未至之故。其书大小参差,多用方折。笔画圆劲如截钢丝,气势雄浑,别具一格。


杨淮表记


东汉《杨淮表记》拓片 

   东汉《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隶书摩崖石刻,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
  《金石萃编》载:石高八丈三寸,宽二尺二寸,字共七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隶法圆劲遒逸。《涵真阁汉碑跋》称:“字体与《石门颂》仿佛而疏荡过之。”传世墨本以“黄卞玉”等字未损者为佳,考见《校碑随笔》。
  《杨淮表记》为汉著名摩崖刻石之一,原镌刻在陕西褒城石门西壁,后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杨淮表记》十三品》之一。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杨涣)之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  
  《杨淮表记》为摩崖隶书,碑文7行,行25、26字不等,共计173字。该碑书法奇逸古雅,与《石门颂》相近。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石云:“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诚如康氏所言,“杨碑”最大的书法特色就是古奇纵逸,疏荡天成,后世之《爨龙颜》、《灵庙碑》大由所出,其字朴拙真率,巧夺天工,观之则生迥出尘寰,飘然物外之感。但凡古隶,尚欠周正规矩,唯独于此,天人合一,而古意存焉。日常临写,心摹手追,浑思度外,可矫帖学习气之弊。
     《杨淮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张之势。石壁上部宽而五、六、七行行距远,下部窄而行距密,浑然天成。若将此刻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等视为一组,与同时期山东曲阜一带《史晨碑》、《孔彪碑》等庙堂碑相较,则见两地迥异之地域书风。

释文:
  故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舉孝廉、尚書侍郎,上蔡、雒陽令,將軍長史、任城、金城、河東、山陽太守。御史中丞,三為尚書,尚書令。司隸校尉,將作大匠,河南尹。伯邳從弟諱弼,字穎伯,舉孝廉,西鄂長。伯母憂,去官。復舉孝廉,尚書侍郎,遷左丞,冀州刺史,大醫令,不邳相。兄(解释)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幸早隕。國喪名臣,州里失覆。二君清□,約身自守,俱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黃門同郡卞玉,字子珪,以熹平二年二月廿二日謁歸過此,追述勒銘,故財表紀。


阳嘉残碑


阳嘉残碑

阳嘉残碑(局部)

  阳嘉残碑,东汉阳嘉二年刻,清光绪元年出土于曲阜,碑阳存10行,碑阴存3列。用笔精到,波笔突出。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局部)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局部)


延光残碑


延光残碑

  延光残碑又称“都官是吾碑”,东汉延光四年刻,康熙六十年(1721)山东诸城超然台故址出土。书体篆隶结合,风格茂密朴厚。


元和三年题记


东汉 元和三年题记 高24cm 宽7cm 四川芦山县发现


阳嘉二年题记


东汉 阳嘉二年题记 长95cm 宽50cm 重庆南川市雷劈石崖墓出土


朝侯小子残石


《朝侯小子残石》 东汉 故宫博物院藏 

   《朝侯小子残石》出土於陕西长安县, 出土时间一说为1911年,也有说1981年。

先后妇闫甘围、周进收藏,今藏故宫博物院。《朝侯小子残石》碑阳存十四行,行十五字,碑阴漫漶存十字。残石首行有“ 朝侯之小子”等字,故得名。残石年月无存,曾有人定为西汉刻石,但番其书法,是成熟的隶书风格,应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字体秀美飘逸。笔法劲健。秦文锦评谕此残石说:“书体的《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 。其笔划完好。在现存为数很多的汉代残石之中,《朝侯小子残石》的书法属於“ 上品”。

张景碑


张景碑 (点击浏览大图)

张景碑 (局部)

  此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纵125厘米,横54厘米。四周残损,存12行,行23字,共229字。存河南南阳汉画馆内。一九五九年在河南南阳市南城门里路东出土。碑文记述地方官同意乡民张景包修土牛、瓦屋等设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徭役之事。

  碑文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他碑所罕见。1982年文物出版社有初拓影印本。

  此碑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

张迁碑


欣赏《张迁碑》碑额[

  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高2.92米,宽1.07米。

    碑主人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此碑在明初掘地时发现,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碑文完好可读,到明正德年间,仅残缺5字,“东里润色”4字尚好;清乾隆年间,“东里润色”“东”字泐半边,“润”字泐半边,其水旁尚存中点,“色”字与下边的“君”字泐大半。建国后,在东平县政府院内建亭一座,立碑于内。1966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外置玻璃罩加以保护。此时残泐65字,不可认读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最早著录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其为后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刻碑书风朴茂端直,非汉人不能为,再加上自然剥落的痕迹,更非人为,碑为原刻。1973年出土的《鲜于璜碑》与此碑风格相近,而《鲜于璜碑》早《张迁碑》21年,二者均为汉隶中方笔之典型。

  《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子游残碑


  子游残碑 汉元初二年(115) 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此为下截“允字子游”残石,存78字。

  《子游残碑》为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于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出土于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旋移至孔庙,后复移置洛阳存古阁,今藏安阳文化馆。民国二年(1913)于安阳又出土此碑之上截,即“贤良方正”残石,今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此碑是东汉早期隶书精品,为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则疏朗有致。康有为评其书“有浑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认为此碑开《张黑女墓志》和六朝石刻的先河。

郑固碑


  全称《汉郎中郑固碑》,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四月立,隶书。15行,行29字。

  额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二行八字。碑在山东济宁。现藏济宁市博物馆。原石埋入土中一段,上部仅存二百五十四字。清乾隆四十三年李东淇、蓝嘉瑄掘起入地部分,得全字六十,又半字五;在此之前,即雍正六年,李□(左鱼右鸟)曾得碑之最下一段(右下角),存字二十,又半字四。

   此碑书风古健雅洁,当为当时专业书家所书,字形扁阔,结体端严,点画多程式化。在宋时欧阳修《集古录》即已目为“零落之余”,下部之字多漫漶不可读。其书风与《乙瑛》、《史晨》相近,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谨严。清万经评其“笔法坚劲”,翁方纲谓其“密理与纵横兼之,此古隶第一”。杨守敬云:“此碑古健雅洁,在汉隶亦称佳作,尤少积气,《礼器》之亚也。” 


张寿碑


东汉 张寿碑 (点击浏览大图)

东汉 张寿碑 (局部)

  此碑全称《汉竹邑侯相张寿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五月立,隶书。存180字。藏山东成武县孔庙内。据宋人著录,此碑刻于山东城武(今成武县)古文亭山(又名云亭山)。明时改为碑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城武知县林绍龙访得,在碑座处嵌木刻践,并移置孔庙县学。宋洪适《隶释》录碑全文,额凡五百四十二字,另阙十四字。碑主张寿,字仲吾,通经学。据洪氏录文,曾举孝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迁竹邑侯相,罢,复为从事,辟司徒府,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卒。以其字仲吾,故此碑又名《张仲吾碑》。此碑结字方整,中宫紧密,左右开张,多用方笔,书风淳古老健。清翁方纲谓:“碑字淳古。与《孔彪碑》相类。牛氏拟以《白石神君碑》谓开魏隶之法,然是碑隶法实在《白石神君碑》之上也。”(《两汉金石记》)方朔跋此碑云:“字体遒紧方整,起笔作势皆可法,与《武荣碑》额相似,汉隶中妙品也。”(《枕经金石跋》)


  释文:君讳寿,字仲吾,其先[盖晋]大夫张[老](盛德之裔,世载□勋,遵帅纪律,不忝厥绪,为冠带理义之宗,君)孝友恭懿,明允笃信,[敦悦]经[雅],习父[东](光君业,兼综六艺,博物多识,略涉传记,矫取其用,股肱州郡,)匡国达贤,登善济可,登斑叙优,能正[躬](帅陪,临疑独照,确然不挠,有孔甫之风,举考廉,除郎中,给事)谒者,赞炰挲台,娄□忠□,上嘉其节,仍(授命荚,匡其京辇,昭德塞违,内平外成,举无遗愆,迁竹邑侯)相,明德慎罚,(县奉采土),遭江杨剧贼,上(下□征,役赋弥年,萌于□戈,杼轴罄□,君下车,崇尚俭节,躬)自菲薄,储粘(非法,悉无)所留,并官相[领](省仓□小府御吏,朝无奸官,野无淫寇,教民树艺,三农九谷,)稼啬滋殖,国(无齵祥,岁)聿丰□,□白[之](老,率其子弟,以修仁义,□贼不起,厉疾不行,视事年载,黔首)乐化,户囗增(多,国宁民)殷,功刊王府,将(授爝邦,对扬其勋,功曹周怜,前将放滥,君微澄清,怜顾愆悔)过,督邮周□,(承会表问,)君常怀色斯,舍(无宿储,遂用高逝,老弱相択,攀援持车,千人以上,沛相名君)骆驿要请,君(捐禄收名,)固执不顾,民无(所□,国违所赖,上下同戚,州郡闻知,旌弓礼招,复为从事,烡)烡虎视,不折(其节,辟司)徒府,进退以[礼](含弘内光,颐□皓尔,烢天不烣,遘疾无廖,年八十,建宁元年)五月辛酉卒,(呜呼哀哉,)夫积修纯固者,(为天人所锺,功假於民者,叙在铭典,於□俊□,访诸儒林,刊)石树碑,式昭(令微,其辞)曰:亮元德,於我(君,膺清茂,)体懿纯,[超]三[署](垂令□,甄声号,□宪台,矫王业,弼紫微,弹群司,清公□,缓薄)赋,牧邦畿,□殷,罔荒饥,感良臣,[哀](其灵,□轻举,□来征,民叹思,暨舆人,宰府命,遂□□,名振射,□)[弥阐],垂令纪,永不刊,于胥德,流後昆。


汉钟铭文


西汉 建昭三年钟铭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此器腹刻铭两处有两处,其中一处铭文5行23字,篆书“漕铜钟容石廿枚重卌斤建昭三年鲁十六年四月受殿中”,此铭文见于保利艺术博物馆" 保利藏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西汉 阳信家钟铭 陕西茂陵博物馆藏

  《阳信家钟铭》是西汉中期的一件铜钟,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一号无名氏冢一号从葬坑中,现藏于茂陵博物馆。在这口铜钟的肩部宽带纹饰上,刻有铭文6行12字,为小篆体势,字形扁方、刻画凝重方整,与秦代诏版、权量上的文字一脉相承,也与传世汉代印章上的“摹印篆”书法风格相似,是汉代金文小篆书法作品中规矩一路的典范之作。 
铭文:阳信家铜钟容十什重卌九斤


左作货泉陶片


西汉 左作货泉陶片 高12.2cm 宽6.6cm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陕西西安市三桥镇出土,青灰色椭圆形陶片,摹刻小篆4字:“左作货泉”。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和收藏名家作品,中国书法微信平台每周日推出各类艺术家的优秀的作品以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需求!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中国书法(微信号:chinahandwriting: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互相讨论学习。

欢迎您加入“中国书法”平台,也欢迎您加入“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qnwz_china 和“读者在线”微信公众号:love_duzhe平台。希望可以通过您的帮助加快平台的影响力,我们会努力的做好平台的服务工作,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学习,成长。下面是2016最HOT公众号,赶快试试新的关注方法吧!



—————————————————————————

加入平台有惊喜,不仅免费提供最新大片在线播放,同时每月都会选出转发平台文章最多”“邀请加入平台人数最多”的前两位“平台”微友给予奖励,奖品为当代知名书法家四尺对开书法一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