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以题说史43|必修三 西学东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例题

1.(04全国)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徐继畬的《瀛环志略》

C. 姚莹的《康輏纪行》                    

D.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2.(14北京)《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3.(13海南)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4.(15海南)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5.(01春)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6.(16上海)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7.(13海南)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8.(15四川)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9.(14天津)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10.(13大纲)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11.(13四川)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2.(06重庆)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13.(13天津)“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5.(15课标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16.(09天津)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17.(09浙江)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笔下的孔子  

18.(01广东)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

B. 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 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19.(16课标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0.(13安徽)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1.(08全国)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选议会制度

22.(11重庆)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3.(13安徽)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LV说

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15,16世纪左右新航路开辟后)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

2.近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转折点,是传统的天朝体制崩溃的过程,是中国走向近代世界的过程。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政府体制彻底放弃了“天朝”体制。清政府被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传统的宗藩体制也逐渐解体。

3.中国近代思想史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

4..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原有天朝体制崩溃,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积极探索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新模式,思考如何在列强环伺的局面中寻求中国的位置,如何在这个局势中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1)放弃中国中心观念和调整夷夏观念。原有的西学中源说受到沉重打击,知识界和思想界调整夷夏观念。从实用角度强调“师夷长技”,抑或用来制夷或自强;从欧美政教发达角度否定西方为夷。

(2)变局观念和开放观念。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认为应该抓住机会持有开放态度,学习西方来立国救国。

(3)追求富强和尚力观念。这种认识产生的根源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当时强权主导的世界秩序。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严复介绍达尔文的竞争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很快产生共鸣,影响一发不可收拾。仁义与富强,公理与强权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思考世界秩序时不能逾越的矛盾体。

(4)世界主义的衰落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国人逐渐放弃理想化的世界主义,关注国家利益,,建立民族国家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在清末形成了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两条线。平民主义重民而轻国,国家主义重国而轻民。清末的改革、革命、立宪、预备立宪也都反映了这一变化。

5.1840——1900年的60年间中国人对中西关系反应有四个阶段:(1)1840——1860年;(2)1860——1880年;(3)1880——1895年;(4)1895——1900年。各个阶段,都有新观念出现,其历史意义与其对下一阶段中国思想演变的影响都颇为深远。

这60年间思想认识的主体是受传统教育的士大夫,对外态度大体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学习西方的内容也从器物扩展到制度层面。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信息。

欢迎赞赏——您的赞赏是我前行动力!




参考答案:ABDDC  BBDDD  DCDCC  DCDCA  CAC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