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张浩文:祭祖的文化漫说|梅叔·笔外意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3月24日晚,梅叔的笔外意象之清明祭祖公益文化沙龙在海南香树沉香公司举行。近30位文化大咖、企业界人士和媒体人参与了活动。著名作家、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浩文先生从中西文化对比角度切入,谈了他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祭祖的文化漫说


张浩文


清明节到了,祭祖又成了例行话题。对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视角,我这里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切入,为大家的讨论提供一些资料。

从宏观的角度看,中西文化在对待祖宗的态度上差异很大,甚至背道而驰:一是“尊父”,一是“弑父”。

西方文化的根源是“两希”文化,即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而两希文化都是排斥父亲的。希腊文化的源头是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和悲剧中充满弑父情结:无论是第一代宇宙大神乌拉诺斯,还是第二代宇宙大神克洛诺斯,都是被自己儿子杀死的,到第三代大神宙斯,他在杀死自己父亲夺取神位之后,又时刻警惕自己的儿子杀死他。希腊悲剧《俄狄浦斯》描写的就是俄狄浦斯无法逃避的弑父宿命。后来佛洛依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他所发现的“弑父”情结就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艺术的基石之上的。至于希伯来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诞生于犹太教基础上的文化。犹太教和都反对世俗偶像,把膜拜的对象设定为彼岸的天国天父。正因为这样,早期传入中国时,遭到了中国士民的激烈反对,认为洋教“非父逆宗”,大毁人伦。

与西方的弑父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基础之上的,特别看重祖宗崇拜,血缘亲情。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中国人坚持“百善孝为先”,不孝被列入“十恶不赦”之大罪。所谓孝,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孝敬长辈,更重要是“敬天法祖”,对已逝祖先的祭祀。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个体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祖先的牌位树立在宗祠之中,香火不灭,他们也在天国保佑着我们。这是汉族人的精神信仰和灵魂寄托,它也是我们今天清明节祭祖民俗活动的深层文化依托。弑父与尊父,各有千秋。对弑父文化而言,他们因袭的负担轻,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动能强大,不以尊卑论是非,只以真理判高下,亚里斯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此谓也。西方文化发达,科技昌明,得益此处多矣。但在伦理关系上,弑父文化却难掩其瑕,家庭观念淡薄,血缘关系漠然,社会组织全靠契约维持而缺乏亲情滋润,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易于出现摩擦,导致甚至。



对于盛行尊父文化的我们,从传统中获益甚大。首先它构造了我们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以规约和礼仪的方式维系家族,协和社会,保持了中国社会数千年的超级稳定,也保证了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不息。其次它塑造了我们的家国情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国家和宗族是同构的,君君臣臣等于父父子子。普通人梦想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孝敬父母,和谐家庭,进而成为忠臣良将,报效国家。而国家,是家天下,皇帝是所有人的大家长。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宗族观念是混而同之的,因此建立在这种家国情怀之上的爱国主义就显得特别固执而坚毅。不过,尊父文化也让我们因袭沉重,我们似乎永远走不出往圣先贤的庇荫,中国知识分子毕生的神圣使命就是“我注六经”,理想的社会典范就是尧舜禹三代,“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精神。其次,尊父文化也导致我们缺乏个体的独立意志。在人格上,屈服于家族权威,在精神上,束缚于既往经验,经济上不能自立,,最终无法成为一个现代公民。

今天,我们要感谢梅国云先生,他的笔外意象“祭祖”,用极富哲理的形象方式,来引导我们讨论“祭祖”这一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使我们有机会慎终追远,神会我们的文化源头。梅国云先生用他寓意深厚的艺术作品提醒我们,祭祖不仅仅是一种民俗仪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