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设施价格联盟

你是否正在以另一种方式过度教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开学了。女儿照例,又渡过一个不完美的假期。放假前,她踌躇满志,要把假期过得非常充实,比如,要多练习数学;要把英语拼读学会;要多多阅读,提高识字量;要画很多画;要学滑冰、再抽空去游泳;每天好好练琴……假期作业发下来两三天内,她就一气做完了。放假后,我们先去海南玩了两周。回来,我工作事情很多,完全没有时间陪着她做事。她爸没空时,就只能把她送到我办公室。她在这里除了看书和画画,大部分时间都在各种打杂:拖地、给大家分水果等等。正好又赶上我们做好了笔记本,要发货给大家,她几乎全程参与:帮着把快递单撕开、抄写、打包……就这样,一晃假期就结束了。

 

       每个假期都是如此——事先计划的,好比卖家秀;实际过的,是买家秀。我得承认,我隐隐地有点愧疚,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没能开车带她去滑冰、游泳、爬山,也没能严格地监督她完成那些宏伟的学习计划。但回想一下,觉得:让她这样跟着我,而不是反过来,这是我更情愿的决定。我想,在我办公室打杂和帮忙,都是她收获到的别样的体验。

 

       没有很严格地看着她学习,这样,最后我发现,不论我怎样安排、或者没做安排,她最终都设法做了那些她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户外跑、玩、看闲书、看电影《哈利波特》和听哈利波特朗读音频(尽管我认为她太小不太适合看)、玩小白兔……当然,还有画画!如果我安排太满或太严格,倒难以发现她此刻真的想做什么、她最在乎的究竟是什么。

假期结束时,我有点“幽怨”地问她,假期有哪些收获。她想想,然后坦然地说:“我画画了!”那种坦然让我觉得,她的“收获观”比我的正多了。我在长大的时间里,始终被教育,只有和学业有关的收获才算收获,而她是在我的新观念下长大的一个全新的小孩。她让我明白,一个这样的不完美的假期,才是完美的假期。

在我的“教育意志”和力不从心,与她强大的“成长意志”相遇之处,一切居然都是刚刚好!

现在开学了。其实想想,平时的时间里,一切何尝不也都是这样。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要过度教养,不要给他吃多穿多控制过多。孩子大一些,我们仍然要提醒自己,不要以另一种方式过度教养。




  • 让孩子跟随家长,而不是随时把孩子放在第一优先级别上

生活中的各种安排,需要多个因素综合权衡。我很相信的是,大人过好了,孩子的生活也会随之而好。另外,我们以为的对孩子好的种种安排,不见得真有那么大价值。比如名校或许只是对孩子消耗得更加疯狂。各种选择,结果或许并没有好坏之分。所以,如果给孩子的安排和家长自己的有冲突时,尽力想一个两全之策。但无论如何,也不必一切都为了孩子。

海蓝老师在书里写,她当年去汶川灾区做了三年心理治疗工作,她把在美国长大的十岁女儿也带去了三年,在那里上学、成长。我想,这样的经历,更将是孩子的一笔财富。究竟这样好,还是在大城市读名校好?爱孩子的家长们,似乎总是处于类似的各种纠结之中。 其实,只要把家长的利益都考虑进去,就不难算清这个账。并且最终,我们都需要一种豪迈和勇气——接纳各种选择所包含的一切利弊:就这样了!这就很好!怎样都好!

平时的生活里,也不必一切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我们不要把业余时间都围绕孩子的时间表来安排。有时,他也要陪着妈妈去买菜、跟着爸爸去办个事,或因为家庭的某个事情而临时忍受一下、将就一下。

前些天网上流传的北大妈妈给孩子订的时间表。其他且不说,周末孩子两天都是满满的课,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带孩子四处赶场的家长来说,周末还是周末吗?

过于以孩子为中心,看似效率高、很完美,实际却错过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孩子未来的生活究竟如何,多一样才艺不会带来太多的不同。而他在成长中,和家人有放松的亲情时光、懂得尊重和关照别人而不是时时以自己为中心、看到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并得到休息、免于“家长牺牲自己都奉献给孩子”所带来的无形压力……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 不做“割草机式”父母

割草机式父母,控制不住想为孩子扫清一切障碍的冲动。这种冲动每个家长都有,我们都希望孩子绕开所有的不利和小陷阱,面前一片光明坦途。但,正是那些小障碍,才能帮孩子成长、强大。都扫清避免了,孩子就会总是保持低幼年龄时的弱小无力。

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无法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在心里总把他当作小宝宝,总觉得他是弱小的幼苗,被暴露在外面风雨飘摇的凶险世界里。这样想,就一定会做多了!比如,为了帮孩子建立社交圈子、在同龄人中受欢迎、有领导地位,而付出很多时间和钱去筹办高端生日派对;为了不让孩子在同龄人的攀比中感到自卑,家长给孩子花与消费能力不相称的费用;为了不让孩子有一点受挫,凡事都预先替他想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并采取措施避免……

保护冲动特别强的家长,也常会对别人要求过高。比如,对家里带孩子的老人、对老师,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别人也能像自己一样事无巨细地都做完美。遇到一些状况,也很容易责怪周围的环境。

这种状态,本质上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应对。

在为人父母的路上,我们时时需要培养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孩子长大一些,我们或许对他的日常起居已经有了信任,但又对他的学习等其他方面升起新的不放心,然后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依然在为他做各种辅助、扫清障碍、善后,只是换了不同的阵地。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感谢孩子所经历的各种不适和小挑战,相信他会因此而成长、强大起来。

  • 对孩子的要求,要根据孩子的成长有所提高

        孩子每长大一点,我们对他的要求就要随之提高一点。比如,在时间管理、自律自控、做家务、行为规范、礼节等等方面,始终记得有比他现有程度高一点点的要求。此刻我们一分一寸的坚持,以后回头看,就是大段的进步。很多家长看到有些孩子某方面做得特别好,很羡慕,总想讨教,要得到怎样一个具体做法或窍门。其实没那么多秘诀,都在于平时家长持续地坚持去做。

能持续地对孩子提高要求的家长,不是多么有毅力,只是对自己孩子的潜力、能力特别有信心。

他们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既保证作业和学习,又能完成一定量的家务活;相信如果自己不帮忙,孩子经过几次忘带东西,可以学会收拾好书包;相信独睡的夜晚,他能学会给自己壮胆;相信他足够强大,可以承担一些责任,可以承受那些失败……

在生活等方面,你敢于把他赶出“舒适区”,他就会回报以更强的能力。你敢于放他自己去承担,他就会长得更独立。


  • 要他追求卓越和优秀,但不求他最优秀、做第一

我希望孩子凡事都努力做好,这和要她做第一、最好的那一个,完全不同——这只与她自己有关。

我想,能接受别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自己孩子做的更好,这是健康的心态,是一种有信心、不焦虑、并且对所有孩子都爱、都尊重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孩子应该第一,这里隐含了一种对别人的蔑视和不尊重。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蔑视和不尊重呢。

每个孩子都不同,哪里有那么多的“最”和“第一”可争!外界的种种“第一”,只是人为设定的激励机制,是人为制造的一种幻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不给孩子的生活安排太满

孩子学东西,并非越多越好。他需要在一些无聊、空闲中去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去学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需要在无意撞到的事物中去遇见新的发现,在自由探索尝试中去试错。他更需要在张弛结合的节奏中,保存心理复原力和心灵的活力,不被过早榨干。

让他学太多,仿佛是在说:“孩子,说实话,我们实在不知道究竟怎样可以保证你以后过得好,没办法,都先学着吧,这样保险点。不学这么多,怎么配得上被人尊重、被人好好对待!”

其实啊,未来这个世界,人才多、信息量大,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去做,才会做好。怎么找到?那需要孩子自己去找,家长只能提供资源。孩子得在从“小夹板”上脱离出来的自由空间里,才能去找。

另外,他要相信:自己很好——哪怕不是第一、不是什么都会!

  • 不过多卷入孩子的生活

孩子在长大,一个确定的趋势就是——父母开始更多地从他的生活中脱离出来,渐渐远离。这没什么可伤感的,就是自然规律。在孩子一点点学会独立之前,先是父母要学会长大。

比如,我相信孩子有眼光和主见,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和同学间有了矛盾,如果问我,就聊一些,但只要没有严重问题,就不会真的插手,相信他们自己可以解决。

我相信她有能力在学校课堂上学会,不会能够去问老师,所以不会给她补课。

我相信,在我视线所不及的地方,在我控制范围之外,她有能力处理好各种情况,有灵活的策略去应变,所以不会做“直升机父母”。

我仍然会继续施加对她教育上的影响,因为有时我们的确有必要跟外界的流行文化或其他潮流来争夺影响力,但,随着她长大,我也必须清楚,总有一些方面将体现出两代人的区别,总有一些我以为的正确和好,将被不一样的东西所替换。时代在变化。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但另一些表面的东西总会推陈出新。每一代人都将有他们所认同之物。所以,我会尊重她的喜好、口味、选择、乃至不同的生活方式。

小  结

过度教养,大概是在你我身上都存在的、是这个时代家长共有的一种现象。每天,看着朋友圈里转的那些文章的标题,会觉得每个都那么要紧!我们怕错过一点新的理论观念方法和资源——万一孩子因此被落下了呢!

关于孩子究竟从我们这里需要什么,我常常觉得,家长们既想多了、又常常想错了。我们想方设法要给孩子提供的那些,真不见得就是他想要的、对他有益的。我们总以为他要的是大鱼大肉,可他实际上只想简单地喝点紫菜汤。我们如果没带他去游乐场或境外游,就感到愧疚,其实他只想在楼下酣畅淋漓地疯跑一会。

想起来,我大学毕业时,我爸还是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在这个城市里,文化界、各媒体、政府机构里,随处都有他的学生。那时我如果想做什么,都会很容易。但是,我当时却只想出国。

现在老爸快80了,回想一下,我所记得的他给我的,没有任何这些“有用”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只是儿时日常生活的平凡片段:清晨他带我和哥哥出来跑步,马路边上有挖出来的巨大管道和土堆;夏日中午,我们躺在床上听评书连播,边听边各自摇扇子,摇摇停停,昏昏欲睡;爸妈下班,我们去翻他们的包,翻出里面的杂志、报纸和从图书馆借阅的书;晚饭前,爸妈一起做饭,听着他俩东一句西一句,各自说着白天的见闻,看似不同频,实际也是一种默契的连接……

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功利的东西,只是这些日复一日简简单单的家庭生活。孩子们在其中长大,不知不觉间,就储备了一种稳定、温暖的能量。这种能量,是贮存于孩子心灵深处,无法被拿走的;是不论外界形势如何变化,都将永远滋养他的!

所以,如今当了妈妈,我时常告诉自己:放轻松,好好过简单平凡的生活,就可以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